- 1、本文档共1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李翠娟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点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藏象 1、出处——《素问·六节藏象论》 2、含义: 藏象的概念含有“藏”和“象”两方面。 ? 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张介宾:“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3、关系 (1)藏与象的关系 ①藏象相通,藏变象变 有藏才会有象,藏和象是相通的;有藏的功能改变,才会有象的变化。(有诸内必形诸外) ②司外揣内,以象测藏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2)藏象、脏腑与脏器的关系 三者名称相同,实质不同。 藏象是以生理病理征象为主的概念。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每一个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的综合概念,可能包括许多脏器的功能,如脾。 脏器是纯粹的解剖学概念,其功能散在于许多脏腑之中。如大脑。 (二)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采用“以象测脏”的方法,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体、华、窍、志、液,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并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二)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三)反复的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藏象理论的说理工具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论体系。 影响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藏象的概念和结构源于古代 的解剖观察 内脏的部分直观功能源于其 藏象学说 形态学的认识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 的形成 而赋予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 修正和完善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 哲学思想的渗透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五脏与六腑阴阳表里配合,构成一个整体。 2、五脏与体、华、窍、液联结成一个整体。 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4、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不仅是保证人体平衡的关 键,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平衡的关键。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第二节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 一、心 (一)概述 位置:位于左胸腔,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