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劈柴院赏民俗情做首善小公民.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劈柴院赏民俗情做首善小公民.doc

游劈柴院 赏民俗情 做“首善”小公民 展示台本 (歌曲:老街里)(背景:太平路小学、劈柴院)(道具:椅子) 小浪花记者团李睿琦走上台(麦克风、相机、记者证) 李睿琦: (背景太平路小学)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享有“东方瑞士”之称的海滨城市青岛,景色旖旎。青岛太平路小学就座落在“长虹远引”、“飞阁回澜”的栈桥之滨,这里松涛起伏,朵朵浪花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弹奏着欢快、优美的海之声交响乐。(这里能否用学校的视频)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来自太平路小学,是学校小灵通记者团的一名成员,多年来我校一直着眼于同学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积极贯彻公民意识教育基本规范,培养同学们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把体验教育与民俗教育相结合;将习惯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以丰富的活动载体引导大家在参与过程中,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体验成长。 我就是这所美丽学校的小记者,我们学校多年来(背景劈柴院)假期中,学校以市南区教体局“童眼看市南,变化在身边”活动为指引,发动学生积极组建雏鹰假日小队,利用假期和老师、家长一起走进劈柴院,去看市南的变化。瞧他们来了…… 家长(爷爷项锐、奶奶霍兴宇、爸爸陈译聪、妈妈周书正)、学生(赵心怡、郗岳)走上台 李睿琦:你们好!请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赵心怡:大家好,我是五年级三班赵心怡 郗 岳: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五年级三班郗岳。 项 锐:我是郗岳的爷爷 霍兴宇:我是郗岳的奶奶 陈译聪:我是赵心怡的爸爸 周书正:我是赵心怡的妈妈 李睿琦:劈柴院是青岛最早的美食城,现在市南区政府已经将这里改造一新了,过去这里是什么样子,相信我们的爷爷奶奶应该对这里印象很深吧,能给我们讲讲吗? 霍兴宇:当然可以。那我先给你们讲讲劈柴院名字的由来吧。看看劈柴院这三个字,仅望文生义,就可知道与“劈柴”这一传统的民生方式有关。但由于劈柴院的名气大,得名众说纷纭,相对集中并有点依据的说法有三种:一是认为德占青岛后,胶济铁路还没建成,没有煤炭供应,劈柴为主要生活燃料。于是,往大窑沟送劈柴的人就在窑厂南面的一处院落里开辟了劈柴市,慢慢过渡为“劈柴院”。二是1929年,青岛诗人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再就是青岛本土的一些文史专家认为,此处住着许多木材商人,当时把木材叫做劈柴,因而称为劈柴院。 项 锐:现在大家约定俗成的一般是第二种说法,加之出自文人笔下,自有一种文雅的情致。 郗 岳:我们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劈柴院时青岛的第一条美食街。那是劈柴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美食街的? 项 锐:老青岛有句顺口溜,说的是过去青岛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就列入了劈柴院:“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劈柴院作为“美食一条街”始于哪年?据说,在德国租借时期,劈柴院就有家煎饼铺,掌柜的姓郝,人称“郝家店”。 李睿琦:劈柴院原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啊,那它当时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 赵心怡:我和爸爸妈妈去青岛市档案馆查阅过资料,老劈柴院饭馆最红火的时期,应该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时候,无论是从中山路上的东门进,还是从北京路、河北路的北口、西口入,首先看到的是处处挂着饭幌子,什么“家常便饭”、“随意小酌”、“包子锅贴”“专门饺子”……让食客眼花缭乱。1935年6月青岛官方编辑出版的《青岛风光》,曾列出了劈柴院三盛公、增盛楼、瀛海居、增福楼、三福楼、同顺楼、天兴楼、协福楼、异美斋、元惠堂这10家餐馆的大名和地址。 陈译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劈柴院曾与如日中天的中山路迎来一段辉煌时期。那时候,青岛仅有两条美食街,一条是汇泉“杀人街”,另一条就是劈柴院。很多外地人对青岛的美食印象都是从劈柴院开始的——“走进中山路一条不起眼的门洞,穿过一条十余门的弄堂,别有洞天,一条不足百米的老街跃入眼帘”。世易时移,受自身的、外部的各种原因困顿缠绕,劈柴院却在90年代后期经历了近10年的风雨飘摇。早先的20多家饭店犹如风中的花瓣一样散开,撒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劈柴院犹如青岛人的一条情感纽带,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用所有与劈柴院美食有关的关键词温馨得串联起来。 李睿琦:劈柴院原来在老青岛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啊。市南区政府为什么要对它进行改造呢? 郗 岳:这你可问对了。在我们的研究实践活动中,学校非常有幸请到了中山路商业区改造指挥部指挥助理王锡南王锡南投资2.235亿元首部4D电影《老街里》,反映中山路百年历史的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祖孙三代人的生活,展现了百年中山路的昨天、今天明天。王锡南“地方戏曲”、“民族乐器”、“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地方戏曲”、“民族乐器”、“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内容,一方面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