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城市环境规划 第一节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工作程序 一、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规划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 三、城市环境规划编制程序 一、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规划 城市是处在地表一定范围之内的开放性系统,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对自然环境的干预最为强烈。 城市环境,就是指与城市整体发生关系的各种人文现象、自然现象的总和。 城市环境规划的任务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提出和实现城市环境目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环境规划概况 早在1982年以前,我国的一些城市就已陆续制定环境保护计划(规划),但其内容仅局限于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防治。 1984年我国正式将环境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要求所有总体规划中必须包括环境规划的内容。 1988年,我国拟定了“中小城市环境规划规范(讨论稿)”,初步确立了城市环境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环境规划的法律地位,及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使环境规划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城市环境规划追求的战略目标。 国外城市环境规划概况 国外在城市规划中涉及环境问题,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真正系统地研究城市环境规划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1)英国进行的西北部经济规划战略研究中,把环境规划作为重要研究内容。 (2)美国对波士顿、洛杉矶、纽约等城市先后开展了城市环境规划研究,并着重研究了城市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以及城市扩展等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美国的城市环境规划以实现规定的环境目标为目的,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各种优化方法探求污染防治方案。 (3)70年代后,日本十分重视环境规划研究,主张“生存条件重于经济发展的原则”,在环境规划中采用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法。 (4)原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如捷克、匈牙利等也进行了大量的城市环境规划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规划方法(如系统分析和模式区概念)。 (5)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国逐渐开始重视城市发展中的环境规划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经过近 30年的发展,城市环境规划的理论及方法日益成熟和完善,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和发展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是调控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城市生态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要改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必须从城市生态的结构入手,而合理布局则是调控城市生态结构的关键环节。 城市污染控制规划的内容包括:预测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确定功能分区及各区的环境保护目标值;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环境目标值的污染防治方案,其中包括污染源控制方案、环保投资方案、处理设施建设方案等。 城市环境规划内容 首先,在明确规划的对象、目的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即对所要规划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土地利用、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状况,以及对大气、水、土壤、噪声和固废等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详尽的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适当地作出相应的环境质量评价。 然后,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规划。即根据现有状况和发展趋势对规划年限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科学预测,根据环境功能状态确定城市功能分区及相应的环境目标,进行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设计,对城市大气、水体、噪声等进行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制定固体废物和工业污染源管理控制规划,以及对城市的交通运输、能源供给、土地利用和绿地建设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中的现状调查和评价内容 1. 城市自然概况 A.区域范围:规划区域范围、环境影响所及区域的确定 B.自然条件: a.地质(地形和地质状况) b.水文(城市水系分布、水文状况,如河流、丰平枯期水量等;水库或湖泊,水量水位等;海湾,潮流、潮汐和扩散系数等;地下水,地下水位、流向等) c.气象(平均气温、降水量、最大风速、风频、风向和日照时间) d.其他(台风、地震等特殊自然现象、放射能) C.社会条件: a.人口:人口数量、组成、分布、流动人口等 b.产业:工业(产业结构、布局、产品和产量、从业人口);农业(农业户数、农田面积、作物种类、产品产量和施肥状况等);渔业(渔业人口、产品种类、产量等);畜牧业(人口、牲畜种类和存栏数、产品率、牧场面积等)。 2.土地和水利用状况 a. 土地:土地利用状况,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b.水系: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的利用,港湾、渔港区域状况 c.水利:水利设施、供水、产业用水等 3.环境质量状况 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