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特色美食.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呼和浩特特色美食.ppt

蒙古族人民特别喜爱的食品,当地称之为“蒙古勒巴达”,意思是“蒙古米”。用糜子经过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炒米的吃法有几种:用黄油、奶皮、白糖拌着吃,很象芝麻糖的味道;用奶茶泡着吃,又香又软,如果再加上一小块黄油或奶酪,其味更可口。每天清晨,牧民出牧之前,早餐是奶茶泡炒米,加一些其它的乳制品,临行带上一些,中餐也就解决了。炒米含淀粉较多,十分耐饥。所以蒙古族牧民们常说:“暖穿皮子,饱吃糜子”。 炒 米 蒙古凉粉,原为清宫中的小吃。康熙年间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王后,先传入当地蒙古上层人家,作为夏季消暑冷食,后又传入民间,并以此为高雅事,故又称为“蒙古凉粉”。? 当地汉人也吃凉粉,但用淀粉制作。而“蒙古凉粉”则以荞麦为原料,经碾轧、过箩等工序,以清水和成糊状,放在锅里煮,待稠时舀出摊于盖帘、案板上冷却。吃时,使一种薄铁片斜下穿孔一层层向下刮,则成一根根长条,盛入碗内颤颤巍巍,呈半透明状,浇酱油、醋、芝麻酱及葱丝、芥末等佐料,并点一两滴香油即可食用。蒙古凉粉清香扑鼻,色泽鲜艳,凉爽可口,且有清馨之荞面香,一看即令人垂涎,为夏季消暑之佳品。 蒙古凉粉 蒙古凉粉 消暑佳品 高粱米饭将高粱脱皮,用以煮饭、熬粥。夏季炎热时节,把高粱米饭放入凉水里,称为“水饭”。秋季,用新鲜白菜叶将米饭、葱段、香菜及豆酱、肉丝裹成一团,称为“菜包”。饭里放豇豆同煮,称“豆干饭”。把高粱米加工成面,和成面团,在格豆板上搓入滚水锅内,即成为“格格豆”。 高粱米饭 蒙古馅饼   蒙古馅饼是明朝末年,蒙古族蒙郭勒津部落定居辽宁阜新地区后创制的。最初的蒙古馅饼以当地的特产荞麦面为皮,牛羊肉为馅,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制成。1636年,这里设土默特左翼旗后,馅饼就传入王府,并由干烙水煎改 为用奶油、牛羊油和大油煎。现在又以白面为皮,豆油煎制。   特点:成品皮薄透亮,金黄油亮,鲜香可口。   工艺:用面粉、清水和成面团,摘剂,包牛、羊肉馅,经烙制而成。制饼坯:将清 水徐徐倒入面粉中,边倒边搅,至面团软而有弹性,再搓条、揪剂,擀成圆 饼坯;制馅:羊肉或牛肉600克剁成肉泥,大葱100克切碎成末,加豆油 50克及精盐、味精、花椒粉、姜末,拌匀成馅;烹制:将饼坯放在左手掌 上,把馅放入饼心,边用馅匀往饼心拢馅,边用左手的五指和虎口一张一弛 地收口。然后用手拍扁使馅分布均匀。在用少量油擦拭并烧热的烙锅中,贴上馅饼。开始时用大火,快熟时转用小火,三翻两烙,见两面金黄,皮鼓起即成。 外边包以薄薄的煎饼,内里填充肉馅,香油完全渗到饼里,让人看着就口水欲滴! 哈达饼内蒙古传统名点。 相传匈奴东胡人活跃于现在的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一带时即用此食品,至今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广泛流传,一般饭馆普遍经营。是选用富强粉、奶油、白糖、桂花、桃仁等烹制而成。此饼层次分明,奶香浓郁,酥松甜美。?   稍美?又称烧美,是呼和浩特的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朝时,当地的稍美就已名扬京城了。当时,北京前门一带,稍美的饭馆门前悬挂的招牌上,往往标有“归化城稍美”字样。外地客人来到呼和浩特,都要品尝一下稍美,才算不虚此行。稍美制作工艺独特,选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馅肥瘦适中,葱姜等佐料齐全。稍美出笼,鲜香四溢。观期形,只见皮薄如蝉翼,晶莹透明,可筷提起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香而不腻。可谓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浓。呼和浩特的稍美过去专作早点之用,多由茶馆经营,如今,已成了许多饭馆的必备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稍 美 焙子是呼和浩特地区特有的小吃,是回族面点名品。有白焙子、咸焙子、甜焙子。形状有圆的、方的、三角的和牛舌形的等等。都是小麦面发酵,兑碱烤制而成的。外干脆内暄软,有浓浓的小麦面香味儿。是早点中最广泛,最经常的主流食品。也是旅行最佳食品,常配以咸菜食用。   焙子是将发酵的白面兑食用碱揉匀,再分别掺入植物油、糖、盐、鸡蛋等,成形后放入特制的炉灶先烙后烘烤而成。成品有白焙子、牛舌头、油旋罗锅、千层、油酥、豆沙焙子、糖焙子、咸焙子等,形状各异,口味有别。焙子做最好的多为回族人。他们烙焙子讲究三净:和面的手净、面盆净、面案净。只见面案师傅头戴白帽,一会儿揉一会儿擀,不时添加佐料,一会又转身疾步将半熟的焙子挪锅换位,那和面的拍打声、擀杖的击案声,那手舞足蹈极富节奏感的劳作,仿佛是一位资深音乐大师在指挥一支交响乐团。   西部人多好面食,有“吃米不如吃面,走亲戚不如住店”的老话。焙子喷香耐饥,便于携带,易于消化又经济实惠,不似奶油甜点、“狗不理包子”等食物那般金贵炫目,为地道的大众食品。对民风朴直、民情柔顺的西部区来说,经久不哀的焙子还真有地缘的、饮食文化

文档评论(0)

dingyx01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30140202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