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动脉疾病
动脉的器质性疾病(炎症、狭窄或闭塞),或功能性疾病(动脉痉挛),都将引起缺血性临床表现,病程呈进展性,后果严重。
动脉扩张则形成动脉瘤(见第四十八章)。
一、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 ASO )是一种全身性疾患,
发生在大、中动脉,涉及腹主动脉及其远侧的主干动脉时,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往往与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性疾病同时存在。
病因和病理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等,是高危因素。
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
质和脂质积聚。
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
血流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
的内收肌管裂口处),可对动脉壁造成慢性机械性损伤。
主要病理表现
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或钙化,腔内有继发血栓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血栓或斑块脱落,可造成远侧动脉栓塞。
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三型:
主一骼动脉型,
主一骼一股动脉型,
以及累及主一骼动脉及其远侧动脉的多节段型,
部分病例可伴有腹主动脉瘤。
患肢发生缺血性改变,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与病程进展、动脉狭窄及侧支代偿的程度相关。
早期症状为患肢冷感、苍白,进而出现间歇性跤行。
病变局限在主骼动脉者,疼痛在臀、髋和股部,可伴有阳痿;
累及股一腘动脉时,疼痛在小腿肌群。
后期,患肢皮温明显降低、色泽苍白或发绀,出现静息痛,肢体远端缺血性坏疽或溃疡。
早期慢性缺血引起皮肤及其附件的营养性改变、感觉异常及肌萎缩。
患肢的股、腘、胫后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不能扪及。
检查
鉴于本症为全身性疾病,应作详细检查,包括血脂测定,心、脑、肾、肺等脏器的功能与血管的检查及眼底检查。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及判断病情。
1 .一般检查
四肢和颈部动脉触诊及听诊,记录间歇性跋行时间与距离,对比测定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温差异,肢体抬高试验(Burger 试验)。
2 .特殊检查、
( 1 )超声多普勒检查:
应用多普勒听诊器,根据动脉音的强弱判断血流强弱。
超声多普勒血流仪记录动脉血流波形,正常呈三相波,波峰低平或呈直线状,表示动脉血流减少或已闭塞。
对比同一肢体不同节段或双侧肢体同一平面的动脉压,如差异超过20—30 mmHg ,提示压力降低侧存在动脉阻塞性改变。计算踝/肱指数(ABI,踝部动脉压与同侧肱动脉压比值),正常值0.9 —1,3, <0.9提示动脉缺血,<0.4提示严重缺血。
彩色超声多普勒扫描可显示管壁厚度、狭窄程度、有无附壁血栓及测定流速。
( 2 ) X 线平片与动脉造影
平片可见病变段动脉有不规则钙化影,而动脉造影.DSA 、MRA 与CTA 等,能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范围、侧支及阻塞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以确定诊断,指导治疗。
诊断与分期
年龄>45 岁,出现肢体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均应考虑本病。
结合前述检查的阳性结果,尤其是大、中动脉为主的狭窄或闭塞,诊断即可确立。
病情严重程度,可按Fontaine 法分为四期。
I期:患肢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麻木、发凉自觉症状,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较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踝/肱指数<0.9。但是,患肢已有局限性动脉狭窄病变。
II 期:以活动后出现间歇性跋行为主要症状。
根据最大间歇性跋行距离分为:IIa>200m ; IIb<200m 。
患肢皮温降低、苍白更明显,可伴有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变形、小腿肌萎缩。
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范围较I期严重,肢体依靠侧支代偿而保持存活。
III期:以静息痛为主要症状。
疼痛剧烈且为持续性,夜间更甚,迫使病人屈膝护足而坐,或辗转不安,或借助肢体下垂以求减轻疼痛。
除II期所有症状加重外,趾(指)腹色泽暗红,可伴有肢体远侧浮肿。
动脉已有广泛、严重的狭窄,侧支循环已不能代偿静息时的血供,组织濒隋坏死。
IV期:症状继续加重,患肢除静息痛外,出现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或缺血性溃疡。
如果继发感染,干性坏疽转为湿性坏疽,出现发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
病变动脉完全闭塞,踝/肱指数<0.4 。
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流,已不能维持组织存活。
本病除了需排除非血管疾病如腰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及下肢骨关节疾病等引起的下肢疼痛或跋行外,
尚应与下列动脉疾病作鉴别: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多见于青壮年,主要累及肢体中、小动脉的节段性闭塞,
往往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史,
不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与糖尿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