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企业融资实务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温 彬 金融学博士后 2004年7月11日 主要内容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和影响 国际银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战略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重组上市 企业融资实务 1.中国经济过热回顾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经历了4次过热: 1983-1985年 1987-1988年 1993-1994年 2003年起 2.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经济增长增长率 1979年至2001年平均增长9.4%。其间:1986年至1990年平均增长7.9%,1991年至1995年平均增长12%,1996年至2001年平均增长8.1%。1998年至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8%幅度运行,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9%。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1998年至2002年间的年均11.8% 2003年:28.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998-2002年,通货紧缩 2003年6月以后,CPI开始连续上升 3.1998-2003年GDP增长率与CPI指数 4. 信贷巨增是2003年金融领域最重要的特征 2003年是国内信贷增长最快的一年,去年末M2和M1分别增长19.58%和18.67%,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99万亿元,增速达到21%,超出近年15%-16%的历史平均水平。 银行信贷迅猛扩张的原因: 总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增加对贷款的强劲需求,带动总贷款规模的高速增长; 直接投资渠道不畅,股市长期低迷,形成对贷款的较大需求,造成贷款规模的快速扩大; 居民储蓄持续增长,货币供应量充足,促使银行信贷扩张;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受到的减少呆坏账比例的压力,他们也存在着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降低呆坏账比例的倾向 5.紧缩政策频出之发改委 今年3月,发改委和央行开始给“经济降温”,全面调控。 4月26日,国务院授权发改委宣布,对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行业 建设项目的资本金比例进行了调整。 4月27日,国务院发文决定在全国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重点是钢铁、 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和2004年以来新开工的所有项目。 4月29日,国务院以明电形式发布通知,明确对土地市场秩序进行治理整顿,规定在治理整顿期间全国冻结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半年,半年后必须逐省逐地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方能解冻。 发改委出台四个最重要的文件,即《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暂停土地批转的文件》等。 6.紧缩政策频出之央行 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 自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其中,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倍。 从2004年3月25日起,人民银行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从2003年4月22日开始,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截至到2004年第一季度,3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6154.5亿元,基本上全额对冲了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 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 窗口指导方面的调整措施。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多次通过窗口指导会议,对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包括2003年6月5日央行的121文, 2004年1月18日,央行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贷款并建立预警制度等重要信息都是通过窗口指导发布出去的。 7、“过热”与“不热”之争(1) 对当前经济是否过热,经济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估计: 第一种认为当前货币供应量适合于增加内需和抑制通货紧缩的需要;投资增长只会带来效益,而不会造成过热;对这轮增长要保护好,不应踩动刹车。 第二种认为经济肯定出现了过热,主张采取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防止过热引起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 第三种认为宏观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但还不能说是全面过热,正确的政策不是对货币总量进行控制,而是只对投资过热的部门适当降温。 7、“过热”与“不热”之争(2) 不热:厉以宁、萧灼基、张维迎、林毅夫、刘国光、陈东琪、姚景源、蒙代尔 正常增长举证论据:商品零售额、消费物价,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状况。 过热:吴敬琏、张卓元、周小川、王梦奎、樊刚、郑新立、许小年、格林斯潘、罗奇 经济过热举证论据:投资、贷款、货币和生产资料价格变化。 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