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澳门景点.ppt
Tragen Sie hier den Text Ihrer Fu?zeile ein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为大三巴教堂的遗迹,为澳门着名地标之一。该教堂原名圣保禄教堂,已有350多年历史,由耶稣会神父设计,造型独特,糅合中西方建筑的艺术特色,是当年远东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天主教石头建筑。该教堂先后三次经历大火,其中的一次发生在1835年1月26日黄昏,整座教堂几乎付诸一炬,仅余花冈岩前壁和堂前石阶70级。残余的花岗岩前壁雄伟壮观,貌似中国式的牌坊,而“三巴“是圣保禄的译音,故俗称大三巴牌坊。 澳门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澳门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Seminário e Igreja de Satilde;o José de Macau) ,位于澳门岗顶前地的教堂,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历史沿革:修院创办日期不详,但根据历史记载,耶稣会会士于1728年取得现址。经过三十年经营,院舍陆续落成。修院专门培养赴中国及东南亚传道的神职人员。毗连的圣若瑟教堂于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遗址前身),因此当地人惯称它为“三巴仔”。修院曾为圣若瑟教区中学的其中一个校部,但自1960年代以来已无收生。 1953年维修时在教堂外立面铺上石米饰面,破坏了原始面貌。后来教堂穹顶更从中间裂开,得澳门文化局维修,于1999年完工对外开放。修院部份并不对外开放。原藏路环岛的圣方济各沙勿略的臂骨亦被移到此。 建筑特色:修院圣堂属巴洛克风格。正面有三个入口,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长轴长27米,短轴长16米,长轴两端分别为入口前厅及主祭坛。祭坛供放其主保(圣若瑟)像,装饰甚多,其中两组四枝腰缠金叶的旋柱最具特色,柱头则以破山花形式收结。而与之呼应的是入口前厅中四枝支撑二楼唱诗台,来自原圣方济各修道院的木制盘旋柱。四个拱顶形成一四边内弯之正方形空间,其上以一罗马式穹窿封顶,穹窿直径为12.5米,顶部高度为19米,开有三环各16个窗户,其中最高一环为假窗,另两环才具有透风及采光功能,穹顶内侧为白色,中间是黄色的耶稣会会的徽。 大堂 又称或大庙,历史悠久。始建于1576年,本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残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众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规模,乃奠于此。 1850年2月14日,由澳主教马达主持初祀典礼。 1937年,大堂再次改建为参合土建筑,耗资十万零九千元,成为今日壮丽堂皇的外观。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内 装嵌有富艺术性的颜色玻璃,以及正面左右双塔式建筑物,举凡本澳教会的大庆典,必在此举行。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圣彼得。 建筑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庄严纯洁,内部精丽巧饰,曾存有不少天主教遗物及古。教堂雄伟的祭坛下,掩埋了一些古墓,贾耐劳、华年达、嘉沙尔等十六、十七世纪时的主教的骨殖或遗体,都葬在大堂内。而宗教名画如《圣约翰受洗图》、《日本天主教徒在长崎被钉十字架图》等多祯,也都保存于大堂内。 澳门的大炮台(Fortaleza do Monte) 澳门的大炮台(Fortaleza do Monte)(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是位于澳门的古老炮台,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部分。昔日曾是军事防御设施的重心,现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为澳门之旅游景点。 大炮台占地约1万平方公尺,呈不规则四边形,建于明神宗年间(公元1617年),原为耶稣会大三巴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保护耶稣会在澳门的产业,后被澳葡政府转为军事防御设施的大炮台城堡。大炮台的建筑历时10年,1626年才完成。大炮台与妈阁炮台和东望洋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以防范海盗之用。 大炮台经历了300年的沧桑历史,终于在1966年解禁,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旅游景区。现今,大炮台的中央为1998年建成的澳门博物馆,而大炮台城堡的顶层则为大炮台花园,可以俯瞰澳门360度的风景。 东望洋炮台 又称松山炮台、东望洋山炮台,是位于澳门半岛最高的东望洋山上之古老炮台,,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部分。东望洋炮台是东望洋山上三大名胜古迹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东望洋炮台除数座炮台堡垒外,还有由四组隧道组成的防空洞。东望洋炮台范围包括两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东望洋灯塔和圣母雪地殿教堂。在此可俯瞰澳门全景和珠江口的壮丽景色。 东望洋炮台建于约1637-1638年之间,面积约为8600平方尺。由于位处澳门最高点,炮台的主要用作防御外敌和观测站。在过去,东望洋炮台与大炮台和妈阁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 东望洋炮台范围内的防空洞最长为456米,最短则只有47米。防空洞内有发电机、休息室、贮油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