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论过年习俗与放鞭炮民俗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解析.docVIP

宋才发:论过年习俗与放鞭炮民俗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才发:论过年习俗与放鞭炮民俗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论过年习俗与放鞭炮民俗 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摘要 过年和放鞭炮都是中国人的传统民俗,它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必须高度重视和立法保护传统节日,越是民族的节日就越是世界性的节日。禁放烟花爆竹不应该用禁止的方式让人们忘却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北京市禁放令烟花爆竹聚会、舞龙、放、贴春联,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最主要的凝聚形式。在,传统最主要特征之一的燃放爆竹却被禁掉。当燃放爆竹在我们城市走进历史的时候,热闹、狂欢的色彩了,人们想通过燃放烟花爆竹来宣泄一下的机会没有了,节变得冷清了。人们围坐在电视机旁看着各种晚会,竟成为的新世俗。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正日益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春节被西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所?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蕴涵着5000年中华文化的春节,正向世界性节日迈进。00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爆竹鬼。爆竹燃放烟花爆竹与世界很多风俗一样弊端。西班牙等国的斗牛节、巴西的狂欢节每年都会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他们取消这些节日,而是在避免弊端的同时使传统的风俗得以延续。因噎废食而忽视数千年形成的民俗对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不注意维护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信心,留下人们浮游不定的文化心理不平衡的隐患,是对传统文化轻率。除了尊重传统民俗,一座城市大范围的禁放,从商业角度来也缺乏充分理由。燃放烟花爆竹从来就是假日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活跃节日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所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此外,城市作为烟花爆竹的消费市场,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跳过生产环节,仅仅从流通和消费环节来禁放显然有悖于市场规律,也会出现一些市民通过不正当的渠道从市区外采购来路不明的烟花爆竹进行违燃放,对安全造成隐患。”),而实施“禁放令”时间最久的城市是北京市,它已经在寂寞中走过了12个春秋。 三 禁放烟花爆竹《宁波市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规定》自1995年1月1日施行,在防止环境污染、减少火灾和人身伤害事故方面,发挥了的作用。但是燃放烟花爆竹有祥和、喜庆、热闹的寓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2000年宁波市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管理办公室委托宁波远东零售市场调研咨询有限公司,针对宁波市老三区的所有城镇居民家庭采用随机抽样并入室访问形式对涉及100个居委会、1000个城镇居民实施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多数居民家庭认为燃放烟花爆竹能增节日气氛,仅有23.06%的被访者不赞同此种看法;持不赞同解禁,主要是认为解禁对安全保障非常不利。通过更深入的调查访问,有80.47%的人希望市政府能在制定并出台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解除不准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只有12.18%的居民持不赞同的意见。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爆竹作为人们喜爱的传统民俗商品,从来就是老百姓过年的一部分。从文化上看,不否认放鞭炮有除恶、驱邪、祈福的意思。但这不说是迷信总说这是陈规陋俗,干脆所有民俗,标准来大一统。看待民俗烟花爆竹的眼光,狭隘和,包容之心。封建社会长期的文化压制,几乎把优秀的中华文明弄成糟粕。如果真的社会,那它会自消亡。从民意上看,对于那些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弄得热热闹闹的群体,他们对传统的放弃是比较多的。其实也他们,从法律看,如果一项法律规定以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来推行,。能够纠正错误,而不是僵化地守,这才是发展完善法制的前提,法规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规范。不应该用禁止的方式让人们忘却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王安石那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是不会被人遗忘的。民俗的存在或者消亡遵循自然规律,一纸规章并不能令其早亡。力图通过一纸禁令就永远地、彻底地禁止放鞭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对过年放鞭炮都具有强烈的渴望,过年放鞭炮的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底蕴。笔者认为过年放鞭炮,完全放任自流确有负面影响,而完全禁止又缺少节日气氛,老百姓怨声很大。应当在“禁”与“放”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度,掌握动态平衡,多一些通情达理地疏导,少一些不通情理的硬性禁令,也许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大禹,面对泛滥成灾的洪水,他采用的是“疏导”,结果大功告成。而他的父亲却忙着到处堵塞,怎么堵塞也阻止不住洪水的冲击,落个一败涂地的惨局。这里面“疏”与“堵”的哲理,用在过年燃放鞭炮是“禁”还是“放”的争论上,具有异曲同工之效。近年来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一些曾全面禁放的城市,都从体恤民意、民俗考虑,相继修改有关禁放的规定。上海市人大通过了《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提出加强管理、改良品种、划块禁放、禁疏结合的十六字方针。大连市人大于1996年7月通过了平时禁放,春节、重大节日期有限燃放的规定。天津市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