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基于归因理论的讲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旦投毒案”基于归因理论的分析 学院班级:教科学院应用心理1202班 姓名:张罕奇 学号:201207500217 【摘要】 在这个寝室里,林某严谨沉静的性格使他并不非常合群,并且对科研的热爱也让他很少参与社交活动,社交能力弱,这使得他与众不同,也就是说他行为的一致性较低;在上述的几起口角争吵中,林某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报复,说明怀恨在心然后伺机报复是他一贯的风格,也就是说他行为的一贯性较高;林某的世界观里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在他的微博里几乎看不到充满阳光的内容,对于现实发生的事件他总是抱有敌意,可以看出林某对刺激客体的区别性较低。综上,行动主体成为了该事件的最终原因。 林某消极的自我价值感以及较高的自我价值定向之间的差距,促使其采取措施进行自我价值保护。 【关键词】 归因;三维归因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一、“复旦投毒案”案情重现 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生黄洋因身体不适住院经警方初步证实,黄洋的舍友林是该案最大嫌疑人4月11日第二次被警方带走时,承汄了投毒这一事实4月16日下午3点23分,黄洋在愚人节当天,他喝下一杯含有极高浓度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这杯水里的毒剂由他的室友——一位严谨而优秀的医学生林投下。27岁的投毒者林未做过多的辩解他几乎没怎么犹豫便向警方供述了毒杀室友的理由:“闹着玩”。林因与黄洋在生活琐事上发生矛盾,便从实验室带回剧毒物质注入饮水机槽,致黄洋饮毒水身亡。 4月18日上午, 新华社记者向上海警方求证时,警方的说法仍是:案件正在审讯中。知情人认为,警方迟迟未下结论的原因是他的理由过于简单。投毒,这种人类最残酷而幽暗的作案手法,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何以被驱使并进发? 19日下午,“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微博称: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投毒案疑犯林某。 “复旦投毒案”的分析 (一)“复旦投毒案”中三种信息的归纳 1、林某的世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他处处戴着面具生活,有什么不痛快都藏在心里,不说出来,只在私底下发泄。在这一点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证据:陈文记得,本科在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影像学班的时候,一个同学跟发生争执,连续给那个同学发了十几条“恐吓短信”2009年的夏天,在一次长达两个月的医院实习中,一位同学和住在一个寝室的林起了口角一年后,已经毕业离别的林,申请了一个新的QQ号,并用另一同学的名字作为ID,在网上大骂这位同学。一位和林默相熟8年的同学陈文说“他的成绩在医学生里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够达到”“近乎完美”他曾获得复旦大学“第一三共制药奖学金”,201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整个复旦大学数万名学生中仅有265名硕士研究生获得此项奖学金。林自贡现在是广东省一家医院的骨科医生,在本科阶段,他曾经和林默多次在课题上进行合作,他保持着对林默极高的评价:“学习非常优秀。能从中山大学北校区学生会学术部的底层小干事做到部长也说明他善于合作和协调。”“一起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他毎一步都规划得非常合理。”同样是学术研究者,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性格外向的黄洋在寝室喜欢说玩笑,“黄洋曾提及林默的贫困和小气,说得有点露骨”。不孝有三:学医,读研,单身。N-二甲基亚硝胺 以下几点需提炼出标题 第 1 页 共 7 页

文档评论(0)

x551116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