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南海岛名的“渔”味相“洋”味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南海岛名的“渔”味相“洋”味 【摘要】南海诸岛的现行标准名称中渔民文化和洋人文化并存;然而纵观政府三次审定公布的岛名,却可看出“一进一退”的清晰踪迹,“进”的是“渔”味,“退”的是“洋”味。“一进一退”实是中外争夺南海诸岛命名权、译名权、话语权乃至主权的缩影;反之,为争夺南海诸岛的命名权、译名权、话语权乃至主权,审定岛名过程中彰显“渔”味并驱除“洋”味也就至关重要。现距1983年审定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近30年,政府亟须再次审定南海诸岛标准地名,审定过程中依然要顺应并促进这“一进一退”的趋势。 【关键词】南海;岛名;渔民文化;洋人文化;审定 【作者简介】丁立福,淮南师范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安徽淮南232001 【中图分类号】H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3)03 - 0095 - 08 一、引 言 对南海岛名的关注可分为实践和理论两大领域。实践领域:一方面,渔民因航海捕捞等相关生计问题对南海诸岛有过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命名:随着航海范围的拓展和认识的加深,渔民命名成果时有增补,口头上世代相传,书面上主要见于手抄本《更路簿》和1973年的《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另一方面,因政府行政管辖等相关主权问题,中国历朝历代都对南海及其岛礁进行过命名和管辖。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置南海等九郡。近代史上为捍卫南海诸岛主权先后有晚清水师将领李准1909年巡视西沙并给16座岛礁命名①,民国政府也于1935年和1947年先后审定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和《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令人遗憾的是,近代史上的这几次命名都较为仓促,尤其是1937年全国性的政府命名非但没有调查研究、借鉴采纳渔民早已约定俗成的一些命名,反而将殖民者擅自所取岛名翻译成汉语以用作官方的“标准名称”。可是这些洋人岛名往往是因外国人名、船名甚至地名等而得——由此造成相关命名权、译名权及话语权的丧失,其始作俑者的恶劣影响一直苟延至今。直至1983年新中国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审定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情况才有所好转,表中在“标准名称”和“汉语拼音”后特列一栏“渔民习用地名”,并将其所涉129个渔民习用地名中的48个直接或调整后用作标准名称,开在岛礁标准名中引介渔民文化之先河。 理论研究领域,在南海主权争议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相关南海岛礁的史地考证成为研究热点。已故韩振华先生本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埋头求证,相继出版有《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1981,中华书局)、《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81,人民出版社)、《南海问题文丛》(1981,厦门大学海洋研究所)、《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1981,东方出版社)及《南海诸岛史地研究》(19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成为南海史地研究权威;另,华南师范大学刘南威教授、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吴凤斌教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孙冬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李国强研究员等对南海及其岛礁的历史、地理和名称等都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而有力地佐证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就南海及其岛礁名称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南海名称在我国古代的演变过程,二是结合政府1987年的审定或渔民手抄本《更路簿》深入探讨渔民习用地名。令人遗憾的是,鲜有人对比研究这些岛礁名称背后并存的渔民文化与洋人文化。在南海主权争议日益白热化的大背景下,岛名背后渔民文化与洋人文化的较量牵涉到其命名权、译名权、话语权乃至主权的争夺。本文重在历时地对比分析南海岛名中的渔民文化和洋人文化,也即题中所称“渔”味和“洋”味,以期为南海岛名再次审定和翻译等提供启迪。 二、岛名中至香至醇的“渔”昧 (一)历史溯源 地名原本只是一个指称符号,具有任意性,但是地名往往留有命名者认知思维及其所属民族文化习惯的烙印,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以说地名就是“浓缩的历史,缩写的文化”。引言部分涉及,南海岛名其实包括两类:一类是渔民间流传使用的习用地名,属于非正式的;另一类是政府审定公布的标准名称,具有正式性。要说岛名蕴有渔民文化或泛有“渔”味,主要是就第一类而言。当然,这两类岛名也不是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关。通常情况下政府在审定公布时得充分考虑习用地名,能采用的宜尽量用作标准名称,这是地名的稳定性、约定俗成性及文化性等使然。理论上,标准名称中采用习用地名的比例越高越趋科学,当然这包括直接采用和调整后采用两种情况。中国近代史上,从晚清李准巡海命名到民国政府两度审定南海诸岛标准名称,几无一例采用渔民习用地名。1983年新中国政府审定时保留了1947年公布的155个岛名,调整了14个;另新增了118个,其中有48个是由渔民习用地名直接采用或调整后采用而来。据渔民习用地名研究专家统

文档评论(0)

钱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