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關於秦印姓名的初步考察
(首發)
劉釗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學術界一般所謂的“古璽”,主要是指戰國時期六國的璽印,並不包括秦印在內。秦印通常是被作為一個專門系列来研究的。從總體上說,以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水準,從印的形制、字體及風格上辨識秦印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如果具體落實到某一方秦印,有時要想知道其時代到底是戰國的秦印還是秦代的印,甚或是漢初的印,可能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本文所謂的秦印,既包括戰國秦國的印,也包括秦代的印,甚至還可能摻雜有極少數漢初的印。
每個具體時代的姓名都不只是區別人與人的符號,同時又是文化的鏡像和思想觀念的折射。姓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族氏的來源、分化或融合,而名字可以折射出當時的社會思想、信仰、習俗、道德觀、文化心理及美學觀念。所以姓名研究同時具有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文化史上的意義。本文在這篇小文中,將試圖對秦印中的姓名做一個初步的考察,並以期通過這一考察,得以窺見秦印姓名中反映出的一些歷史文化現象。
目前見於正式著錄的秦印,除去官印、吉語格言印外,姓名私璽約有六千方左右。除此以外,不見於正式著錄的鈐印本還有許多,散見於網上或在私人藏家手中的秦印數量更是難以估計。據施謝捷先生推測,目前已面世的秦印總量不會少於一萬方。我們以下的考察將立足於見於正式著錄的約六千方秦姓名印及少量網上公佈的私人藏家手中的秦姓名印。在論證具體的人名時,將會以見於傳世文獻的人名以及出土的同時代或相近時代簡牘、兵器、陶文等資料上的人名作為參照。
因為戰國的秦國、秦代以及部分漢初這三個時段的印目前還不能完全區分清楚,所以下邊的討論是將這約六千方姓名私璽的時代當作一個時間段來看待的,其中透露出的歷史文化信息,也視為主要反映的是秦國或秦代的時代特徵。
在秦姓名印中,單姓印佔絕大多數,複姓印約佔不到十分之一;單名印佔絕大多數,雙名印也約佔不到十分之一。戰國和秦代的姓名印以單名居多,從西漢開始,雙名逐漸增多並最後佔有優勢。從漢末王莽時期起,因政令的規定,起雙名的習慣又一改而為單名。戰國秦漢時期的雙名人名,並非隨意選用兩個漢字來充當,而是兩個字所構成的詞是有特定含義的,是可以訓釋的。
秦姓名印的格式大都為“姓+單名”、“姓+雙名”、“複姓+單名”、“複姓+雙名”、“單名”,還有的為“名+印”、“姓+名+印”、“姓+名+私印”“姓+名+之印、“名+璽”;極少數為“雙名”、“姓”、“姓+氏”。所以一般情况下見到單字的秦印時,基本可以斷定就是“單名”印。
秦姓名印中還有一些特殊的格式,如個別有“名+肖形”的樣式。還有一些穿帶雙面印,一面是“姓+名”,一面是“臣+名”;或是一面是“姓+名”,一面是“臣+吉語”,如“臣幸”。或是一面是“姓+名”,一面可能是“姓+字”。個別的還有一面是“姓+名”,一面是吉語,如“仁士”、“行吉”、“信”等。還有的穿帶雙面印一面是“姓+名”,一面是鶴鳥或單鸛銜魚或雙鸛銜魚的肖形圖案。這些特殊格式的姓名印年代都偏晚,有些可能應該屬於漢初。
秦姓名印中的姓氏很多,如按其在目前已見秦姓名印中的数量看,排在前十位的姓氏是:
1、王
2、李
3、張
4、趙
5、楊
6、任
7、徐 8、高
9、橋 10、蘇 5的“楊”姓、排在並列第七的“公孫”和排在并列第9的“橋”姓。
楊姓乃出自姬姓,是以國為氏。“楊”本為山西的一個小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於唐邑(今山西翼城),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晉武公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的後代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楊姓一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扶風,梅縣等。《萬姓統譜》謂楊姓出自弘農、天水二郡。楊姓目前在中國大陸姓氏中排在第六位。
公孫姓望族有兩個郡望,一為扶風郡,一為高陽郡。公孫姓目前在中國大陸姓氏排名中沒有進入前一百名。
橋姓也出自姬姓,是以山為氏。據《元和姓纂》及《萬姓統譜》所載,相傳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黃帝死後葬於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城北),子孫中有留在橋山守陵看山的,於是這些人就以山為姓,稱為橋氏。橋姓後又分出“喬”姓。喬姓目前在中國大陸姓氏排名中沒有進入前一百名。
秦印中的希見姓氏也有不少,如比較多見的“駱”姓和數見的“爨”姓。
駱姓的來源一說出自嬴姓。據《史記》所載,秦的先祖惡來革之玄孫稱大駱,子孫乃以名為氏。
河南宜陽爨氏的始祖據載就是由陝西華陰縣南園村遷來的,至今陝西省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還保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