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馨提示 (1)宗法制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西周,甚至对之后的封建社会也产生重大影响。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者即是最主要表现,此外还表现为家族观念和族权。 (2)认祖归宗、叶落归根、祭祀祖先、家族企业/谱牒等都属于宗法制的后续影响。注意:区别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是看其是否含有血缘关系。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于: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4)宗法制里并不限同姓王族、也有异性王族 演练:见5、3 分封制特点 (1)以家族等级关系为其内在骨架,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阶级等级序列 (3)诸侯国权力很大,周王对诸侯的控制有限 (2)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重要链接 (1)古文献中的“封建”一词皆指奴隶社会的分封制,而非封建社会,如柳宗元《封建论》 (2)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随着春秋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分封制也走向瓦解。(3)分封制之下各级可以层层分封,分封后的土地原则上不能买卖转让,是土地国有制的一种表现 (4)分封制盛行于西周,之后西汉初年局部恢复(郡国并行),但已经不是主体,郡县制成为主体。再后,一些朝代也有零星出现。 (5)爵位世袭 (6)影响姓氏 综述 问题1: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什么?这种制度的发展明显体现出怎样的趋势? 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趋势:地方集权于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压制。 问题2:月有阴晴圆缺,有白天也有黑夜,有阴也有阳,有黑就有白,有好也有坏;世界万事万物往往不止只有一面。请你分析一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作为一种制度它的优势和弊端? 答:优势:①在处理全国性的大事的时候,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较高效率的加以解决 ②能一定程度下保证国家政局的稳定,从而为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条件 ③长期的大一统局面能够形成共同的民族,产生强烈民族观念和意识 弊端: 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缺乏监督,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甚至暴政;造成腐败现象。 ②地方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导致缺乏创造力,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③抑制民主倾向,对中华民族国民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问题3: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有哪两个? 地方集权到中央;臣权集权于皇帝。 春秋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分封制走向瓦解 表现 例子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诸侯挑战周王权威,破坏礼乐制度;诸侯国互相兼并(破版坏礼) 楚王问鼎;郑伯射王于肩;鲁大夫季平子八侑舞于庭;擅自分封,小宗代大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五霸,周王参加会盟; 三家分晋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力量强大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大量出现而公田弃耕,导致井田制的瓦解,诸侯通过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实现了富国强兵。 链接 孔子核心思想仁和礼中的“礼”,就是要恢复西周分封制之下的上下名分,糟粕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出现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秦国商鞅变法实施了较完善实行了郡县制,实现了强大。到秦统一六国后,才全国性确立。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产生方式 地中关系 地方权力 性质 影响 诸侯世袭产生 国君直接任免 血缘和政治关系 地缘和政治关系 非常大 受较大限制 奴隶社会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地方权大威胁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郡县制 结构 权力 选官方式 曲折 维护工具 郡—县—乡—里 郡县直属皇帝、受皇帝直接任免 官吏或民间推荐;军功授爵 儒生淳于越等引发分封与郡县之争——秦始皇焚书坑儒,强令全国实行郡县制 秦律(严刑峻法、轻罪重罚、涉及刑法、经济法、重视保护自然) 秦亡原因 暴政(非分封制,有叛民而无叛官) 广东地方史 设置南海郡(任嚣、赵佗)管理岭南地区;修灵渠沟通珠江、长江流域;传入铁器牛耕等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御史大夫 典客 九卿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秦 设左、右相,百官之首,辅政 副相 (律令,图籍,监察,位低权重) 军务(虚位) 分权 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七国之乱 结局 集权措施 历史根源 直接原因 汉初刘邦反思秦亡教训,企图借宗亲之力维护刘姓天下而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势力坐大 御史晁错建议“削藩” 七国借口叛乱,错死,景帝镇压之,但王国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 推恩令(封地可一分再分,和平夺权) 设刺史 职能和对象 发展 监察地方诸侯和官员 东汉时,刺史发展为州一级的行政长官,节制郡 效果 基本上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集权 外朝 内朝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御史大夫 侍中 尚书 中书 九卿 (中朝) 不经丞相直接奏事 执行机关 决策机关 汉-内外朝制

文档评论(0)

南非的朋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