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雍正帝 军机处内景 隆宗门内军机处外景 (1)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而已,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2)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军机处的设立 a.设置目的、时间、地点、人选 c.特点:简、速、密 d.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人员简单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b.职能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宏观掌控 围绕矛盾: 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秦 朝:建立 汉 清:不断发展完备 演变 课堂小结 夏商周: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两汉: 中央:内、外朝制 地方:郡、国制 隋唐: 中央:三省六部 地方:隋:州县;唐:道、州县 元: 地方:省、路、府、州、县 中央:一省二院 宋: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 地方:路、州县 明: 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 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历史回顾 (2006全国卷三)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①布政司 ②按察司 ③奴儿干都司 ④都指挥司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2.明初,明太祖设置“三司”取代了 A.丞相的职权 B.内阁的职权 C.中书省的职权 D.行中书省的职权 B C 巩固练习 3.明朝中期以后的内阁首辅 A.是最高级的官员 B.已经形同虚设 C.完全拥有了宰相的职权 D. 统领六部长官 A 4.康熙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A.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南书房 C.设军机处 D.设内阁首辅 B 5.对军机处这一政治机构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相当于唐代三省合一的机构 B.替代了宰相的职能 C.主要职能是监督各级大臣 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集团 6.“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 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 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 D. 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D D * 明清君主专制 的加强 一、新课导入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470多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明太祖朱元璋 ◎ 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人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1.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背景) 前情回顾: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丞相的设立始于秦朝。 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 2.废除宰相制度 (1)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 (2)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