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目标 1.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及靖国神社,正确对待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2.认识并明白什么是国家公祭日,对它的由来、意义、影响有一定的认知 3.弘扬反对战争,保护和平的观念,有为祖国的富强和繁荣而勤奋学习的精神,要振兴中华。 回顾历史,真切感受 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奋发图强,做有为少年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谷寿夫 谷寿夫(たに?ひさお,1882年12月23日-1947年4月26日),冈山县人,日本帝国时代的陆军中将,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二战战犯。1903年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毕业,1911年陆军大学第24期优等毕业。原为日军第三军11师团一名下士,因在日俄战争中作战凶悍,1935年提升为第六师团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派往中国,在华北他就纵容部队烧杀劫掠。1937年12月12日率所部由中华门侵入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47年4月26日被枪毙于南京雨花台。 南京大屠杀 日本人的恶行 讨论 看完这些图片后,同学们心中作何感想 请谈一谈你们对于杀害中国同胞的日本侵略者的态度。 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侵略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靖国”由明治天皇命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的“吾以靖国也”,意为使国家安定。 经过多少年的风雨,我们才能有现在的生活;牺牲了多少战士的献血,才有了今天的国家。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勿忘国耻! 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 2014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一、受国际惯例的启示 二、顺应了人民的呼声 三、表达了对未来的祈望 从“遇难同胞”到“死难者” 国家公祭日的命名几经斟酌 “遇难”不准确,“同胞”不合适 ??“我们的馆名中用了‘遇难同胞’,但在命名过程中,不断有人反映‘遇难’不够准确,主要是指外延比较宽泛。”朱成山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讨论公祭日事宜时,最先提出的就是“称呼”问题,“法律用词必须非常规范,对我们来说,‘同胞’这个词是准确的,但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国际性的历史事件,如果我们邀请国际人士来,‘遇难同胞’就不太合适。” ??大家曾建议换成“受难者” ??否决了“遇难者”后,大家又建议换成“受难者”。 ??“这个词,我觉得更为宽泛,也不赞成。”朱成山说,受伤了、遇到事故了都可以叫做受难者,于是他提出用“死难者”一说。 ?? ? ??一些专家提出,“死难者”听上去比较难听,过于沉重。但朱成山觉得,“死难者”这个词是最准确的,“30万这个数字,不包括受伤的人,仅仅是死去的人,‘死难者’最能体现历史、法律的准确性。这个问题不能留遗憾,将来,名称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殉难者”很快被否定 ??当时,还曾考虑过用“殉难者”这个词。 ??“殉难”一般被解释为“赴难,亦指为国家的危难而献出生命”。南京历史上曾有“壬午殉难”,明朝朱棣攻破南京之后,杀大臣一百二十人,灭方孝孺十族,杀八百七十三人,史称“壬午殉难”。 ??“‘壬午殉难’也是指血腥屠杀,但我觉得最好不用‘殉难’。”朱成山的理由是,“壬午殉难”是特指在南京玄武门发生事变的血腥屠杀,属“内部矛盾”,南京大屠杀属“民族矛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大家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