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鼻咽癌分期修订工作背景 1943年,法国Pierre Denoix提出恶性肿瘤TNM分期系统 临床分期的目的 指导治疗 预测预后 评价疗效 学术交流 解读内容 本次分期的工作进程 新分期的内容 难点分析 国内外分期工作的历史 国内分期历史 1959天津 1965上海 1979长沙 1992福州 国外分期历史 1976~1987何氏 1988UICC/AJCC (第4版) 1997UICC/AJCC(第5版) 2002UICC/AJCC (第6版) 两种分期主要存在的问题 是以CT影像为分期基础的,与MRI相比,CT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无法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范围、浸润深度 解剖结构界限定义不清晰、侵犯的诊断标准不统一 鼻咽癌分期的缺陷 部分解剖结构和分界定义模糊 鼻腔 咀嚼肌间隙、颞下窝 各解剖结构侵犯的诊断标准不明确 颈动脉鞘区饱满和占据 咽后淋巴结的归属 淋巴结活动、固定等 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 MRI更清楚显示肿瘤部位、浸润范围和转移淋巴结 鼻咽周围软组织受侵的检出率提高20~35% 颅底骨质侵犯提高17~20% 颅内受侵的检出率提高17% 咽旁间隙侵犯的检出率提高17% 国内多个研究表明,MRI可使30%以上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 治疗技术的进展 5年OS由50%提高到70%,影响分期的预后因素发生了变化 对鼻咽癌的生物学行为进一步的认识 治疗策略的改变尤其是放化疗的联合应用 萌 动 2006年10月南京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提出了修订’92分期的建议 在我国’ 92分期的基础上作出修订? 直接引用UICC分期标准? 初 识 2007年10月,由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鼻咽癌学组主办的鼻咽癌临床分期研讨会在武夷山召开 全国各地鼻咽癌临床诊疗专家,广州、北京、福州三地的MR影像学专家参会 会议就开展鼻咽癌临床分期多中心协作达成了共识 共 识 92 ’分期和UICC分期均非完美的分期标准,需要前瞻性研究统一标准,反复验证,不断修改完善 鼻咽癌为中国特有瘤种,病例数居世界首位,病理类型绝大数为未角化型癌(2003年WHO鼻咽癌病理分类),与西方国家有着较大差别 应该以我国病例资料为基础的,修订出国际上认可的鼻咽癌临床分期方案 启 动 08年启动以MRI影像学为基础,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对鼻咽癌’ 92 分期进行修订工作 筹建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分会鼻咽癌组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 草拟鼻咽癌2008分期方案 开展国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为进一步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验证方案修订的合理性 解决和回答存在的问题 委员会职责 保证鼻咽癌分期工作的连续性 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专家集体讨论为基础开展前瞻性、开放性的多中心协作 不断修订和完善鼻咽癌分期标准 定期在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发布研究结果 决 策 08.12.26成立暨召开第一次会议 讨论“分期手段、修订要点、修订依据” 修订产生“鼻咽癌2008分期” 分期手段 将MRI作为鼻咽癌T、N分期的基本手段和依据 确立MRI扫描规范 规范扫描范围和方法 确保MRI诊断的质量 采用统一的MRI报告模板 M分期方面 胸部平片/CT、骨扫描、腹部B超作为常规检查 PET/CT诊断远处转移明显好于其他检查手段,但由于价格高昂,目前尚不能作为常规检查 T分期要点 确定MRI作为分期基本手段 咽旁间隙侵犯包括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为T2 颅神经侵犯为T4 T分期简化:去除颈椎前软组织、软腭、翼腭窝、颞下窝、眼眶和颈椎等因素 咀嚼肌间隙替代颞下窝 N分期要点 咽后淋巴结定义为N1a N分期基于MRI及RTOG(2006年版)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取代原先的上下颈分区法 删除淋巴结活动度因素 淋巴结分期因素:部位、大小、侧数、包膜外侵犯 T分期 T1 局限于鼻咽 T2 侵犯至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T3 侵犯颅底、翼内肌 T4 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隙、颅内(海绵窦、脑膜等) N分期 N0 影像学检查及体检无淋巴结转移 N1a 咽后淋巴结转移 N1b 单侧Ⅰb、Ⅱ、Ⅲ、Ⅴa区转移淋巴结且直径≤3CM N2 双侧Ⅰb、Ⅱ、Ⅲ、Ⅴa区转移淋巴结;或直径>3CM; 或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N3 Ⅳ、Ⅴb区转移淋巴结 M分期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淋巴结转移) # N3行胸部CT检查以排除纵膈淋巴结和肺转移 临床分期 Ⅰ 期 T1N0M0 Ⅱ 期 T1N1a-1bM0,T2N0-1bM0 Ⅲ 期 T1-2N2M0, T3N0-2M0 Ⅳa期 T1-3N3M0, T4N0-3M0 Ⅳb期 任何T、任何N、M1 咽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