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危害与防护》电子教案 主讲人:裴晓东 2015年5月18日 主要参考书 《职业危害与防护》,左树勋、裴晓东编著,2015年5月; 《采矿工业卫生学》,王秉权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王世俊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年; 《煤矿安全手册——第12篇:矿山救护;第13篇: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赵全福等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年; 《工业防毒技术》,袁昌明等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第2讲 体力劳动与生理反应 2.1 前言 2.2 能量代谢及有关概念 2.3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 2.1 前言 本章内容主要是研究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这是工业卫生学的基础 2.1 前言(续) 2.2 能量代谢及有关概念 2.2.1 能量代谢的概念 2.2 能量代谢及有关概念(续) 2.2 能量代谢及有关概念(续) 2.2 能量代谢及有关概念(续) 2.3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 2.3.1 劳动强度的概述 2.3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续) 2.3.2 劳动强度的分级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 2.4.1 概述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2 疲劳的概念与分类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3 疲劳的某些规律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4 作业疲劳的调查与测定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5 疲劳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6 疲劳的预防 在正常状态下,从主观上出现疲劳感到完全筋疲力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所以说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先有疲劳感,这样有助于预防机体过劳; 是人身体的保护机制; 实际工作中有两种较极端情况: 一种是对工作厌倦、缺乏认识和兴趣而不安心工作,疲劳感过早出现; 另一种是对工作具有高度兴趣和责任感,或有所追求则疲劳感出现在生理疲劳发生很长时间后; (废寝忘食,不知疲倦)精神可嘉,但不利健康; 一种划分方法是按疲劳出现的快慢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疲劳; 2、疲劳的分类 慢性疲劳是现代人的一种常见病(慢性疲劳综合症),多伴有心理因素,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长期劳累以致心力交瘁,甚至死于慢性疲劳,实际上已超出疲劳概念的范畴; 另一种划分方法是将疲劳分为肉体疲劳(生理疲劳,体力劳动为主的人)和精神疲劳(心理疲劳,脑力劳动为主的人); (1)个别器官疲劳 详细区分为五种类型: 如计算机操作人员的肩肘痛、眼疲劳;打字、刻蜡纸工人的手指、腕疲劳等; (2)全身性疲劳 全身动作,进行较繁重的劳动导致作业能力下降、错误增多,反应迟钝等; (3)智力疲劳 紧张的脑力劳动引起的头昏脑胀、全身乏力、肌肉松驰等、嗜睡或失眠等; (4)技术性疲劳 常见于体脑并用的劳动,如驾驶汽车,教师上课,毕业设计时手工绘图等,表现为头昏脑胀、嗜睡、失眠或腰腿疼痛; (5)心理性疲劳 单调的作业内容很容易引起心理性疲劳; 例如:监视仪表的工人,表面上坐在那里“悠闲自在”,实际上并不轻松。信号率越低越容易疲劳,使警觉性下降。这时体力上并不疲劳,而是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经常兴奋引起的抑制。例:高速公路事故,坐车易睡觉等; 除此以外,还有所谓的周期性疲劳; 根据疲劳出现的周期长短,又可分为年周期性疲劳和月、周、日的周期性疲劳; 例如:工人在春节休假以后刚上班的头几天,作业能力总是低水平的,而且主观上有明显的疲劳感,似乎没有充分的恢复体力。体力劳动强度越大,上述感觉就越突出; 又如:作业人员在周初感到不适应紧张的工作(尤其是工作在流水线上的作业人员),周末则有明显的疲劳感; 上述诸例中,体力疲劳是基础,但明显地都具有心理因素的影响; 1、最明显的是青年作业人员作业中产生的疲劳较老年人小得多,而且易于恢复; 生理学解释,因为青年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比老年人旺盛得多,供血、供氧能力强; 某些强度大的作业不适于老年人干; 2、疲劳可以恢复; 年轻人比年老人恢复得快; 体力上的疲劳比精神上的疲劳恢复得快; 心理上的疲劳常与心理状态同步存在、同步消失; 所以,对于厌烦工作的人,对其采取必要的规劝和批评教育是必要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疲劳有一定的积累效应; 未完全恢复的疲劳可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存在到次日; 4、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例如:相同劳动强度的工作连续做几天,后面几天的疲劳感觉就不象开始时那样了,反而不觉得累了; 5、在生理周期的低潮期发生的疲劳的自我感受较重,相反在高潮期较轻; 例如:噪声可加重甚至引起疲劳,而优美的音乐可舒张血管、松弛紧张的情绪而减轻疲劳; 所以,在某些作业过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