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媒体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教育部201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从大学生校园公共空间文明素养的缺失谈起 文化的冲突,影像文化的深刻因素 新媒体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时代到来了。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研究报告对“We Media(自媒体)”进行了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 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践行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 (一)什么是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相对于报刊、 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类型 目前热门的新媒体不下30种,如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网络电视、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等)、网络杂志、网络即时通信、虚拟社区、博客、播客、微博、搜索引擎、email等等。 1、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博客、播客、维客被称为web2.0时代三剑客:中国点击率最高的博客—老徐;中国一线视频播客网站;网络电视;网络广播——音乐电台;微博创造个人神话(姚晨粉丝破千万 ) 2、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手机电视的最大优点是它的节目包括电视、广播、网页和游戏, 用户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收看,随处收看,随意收看,被称为装在口袋里的电视机,也被称为“零距离亲密接触的流媒体”,是继家庭电视机和电脑之后的“第三块”影像屏幕。 3.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 核心优势: “强迫收视” “无聊经济” (三)新媒体的特点 1、手段的先进性 2、内容的评实性。新媒体以服务、贴近为标志,所传播的内容立足于日常生活,就是我们常说的“草根新闻”,即民生新闻。所以,人们更易接受新媒体 3、受众的广泛性 新媒体如手机电视、网络广播,拥有更广泛的受众。1999年全国网民才700万,2010年9月,全国网民达4.2亿,手机用户7月全月已达8亿左右。如此庞大的终端接收群体,是未来新媒体发展的方向前景 4、交流的世界性。 过去计算机让世界变小了,成了地球村。新媒体可以让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可以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同步看到、听到。 5、观赏的互动性。 我们都希望在信息时代能相互交流,节目可以点播,可以随心所欲。新媒体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6、增值的保有性。 新媒体成了新的创业板块,一个网名可以任其驰骋,不论传信、发照都可以赢利。手机的销售及相关产品,足可以实现人们的淘金梦。(淘宝网) (二)新媒体下的网络环境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大学生是100%的网民;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手机上网快速发展远远超越了PC互联网 截至2013年3月底: 新浪微博是极具影响力的微博,拥有超过5.36亿注册用户,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980万。 腾讯微博注册账户数已达到5.4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超1亿。 微信2013年1月15日晚宣布已达到3亿用户,自第一个版本的发布,耗时不到两年。 2013年7月,微信的海外用户量突破1亿。 不难看出,新媒体的优势体现在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媒体,他们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实现了一对一传播的模式,让受众在这种互动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品牌认知。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人格的消极扭曲 1?传媒行为导致大学生心理认知的“多元异化” 新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快速、廉价的信息的同时也使得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匿名发布谣言和进行有害内容,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暗示和心理侵蚀。这些信息混杂在一起产生信息污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发展,尤其在与学校高等教育内容发生冲击和矛盾时,会导致其在心理判断、心理认知上出现“多元异化”的迷惘,向不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偏移,易导致人格扭曲。 2、传播角色导致大学生心理情感的“虚拟异化” 新媒体的传播行为和接受行为较多情况下采取虚拟化的自我定位和交往方式,这种不必以自己真实面目出现的“虚拟异化”让大学生们可以以隐匿的角色介入到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之中,他们热衷于借助新媒体的各类平台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学习中的压抑和苦闷,追求心理上暂时的平衡满足,产生对现实世界的心理规避趋向。 3、?传播区域导致大学

文档评论(0)

我是追梦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