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原理祥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些常见材料的临界淬透直径 钢号 20 40 45 60 D水mm 6~9 12~15 10~18 20~25 D油mm 2.5~4 5~9 6~8 9~15 20CrMnTi 40Cr T8~T12 D水mm 32~50 20~36 15~18 D油mm 12~20 12~24 5~7 金城集团热处理车间 渗碳炉 金城集团热处理车间 渗碳炉 金城集团工艺卡 金城集团工艺卡 金城集团热处理车间 渗氮炉 五、热处理工艺:淬火 1、概念:临界冷却速度、淬火目的; 2、工艺:温度选择、淬火介质、淬火方法等; 3、三个概念:淬透性、淬透深度、淬硬性; 4、淬透性的测定方法:端淬实验和临界淬透直径; 5、淬透性的应用(截面硬度判断、选材、选工艺) 钢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 钢淬火时不同冷却速度的转变产物 钢淬火温度的选择 末端淬火实验 淬透深度 淬透性的应用 淬透性的应用 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M的能力,它是钢材本身固有的属性,取决于淬火时的临界冷却速度(C曲线位置),通常用淬透层深度来表示(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 淬透层深度:从工件表面到半M区域的距离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它取决于M的含碳量 淬透性好的钢其淬硬性不一定高,如低碳合金钢淬透性很好,但其淬硬性却不高;而碳素工具钢的淬透性很差,但其淬硬性却很高 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1、含碳量 亚共析钢,含碳量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大,C曲线右移,淬透性提高 过共析钢,随着含碳量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C曲线左移,淬透性降低(未溶渗碳体促进奥氏体分解) 2、合金元素 除Co外,绝大多数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使C曲线右移,形状也可能会发生改变,使淬透性提高 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随加热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碳化物溶解充分,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总形核部位减少),这些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提高了钢的淬透性 4、钢中未溶第二相 未溶第二相越多,作为结晶核心,使A体不稳定,C曲线左移,淬透性下降 六、热处理工艺━回火 概念与目的; 种类及组织; 回火后的组织形态 回火M × 400 回火T × 7500 回火S × 7500 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发生在合金结构钢中。某些钢在250~400℃回火后,冲击韧性反而降低,实际遇到机会少。 第二类回火脆性:在450~600℃长时间回火或在更高温度(600~700℃)回火后,出现常温冲击韧性下降。再次回火消除或加入钨、钼等防止或改善。 回火脆性 七、钢的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1、两种热处理方式的联系、区别: 表面和心部的性能配合;表面成分是否改变 2、表面淬火后的组织分布,以45#钢为例; 3、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以及渗碳后的组织分布(注意淬透与否组织的不同)。 45#钢表面淬火及组织分布 钢的渗碳:低C钢在高C介质中加热到900~950℃、保温 → 高碳表层(一般1.0%) 目的: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同时心部保持一定的强度和塑性、韧性。 钢渗碳后的热处理及组织 1863?年英国的H.?C.?Sorby?首次用显微镜观察经抛光并腐蚀的钢铁试片,?从而揭开了金相学的序幕。 后来他又进一步完善了金相抛光技术,?例如把钢样磨成极薄(0.1025?毫米)的试片,?并在摄影师的协助下,拍摄了钢与铁的显微照片,?基本上搞清了其中的主要相,?并对钢的淬火、回火等相变作了到现在看来还基本上是正确的解释。 国际公认的金相学创建人。 德国的Adolf ?Martens和法国的Floris?Osmond?分别在1878?及1885?年独立地用显微镜观察钢铁的显微组织。 是一位严谨的正统金相学家,?他的哲学是:金相学家的任务是改进金相试验方法,?进行细致观察,?认真记录,?少做推论。他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一方面与蔡司光学仪器厂合作设计适于金相观察的显微镜(这对金相技术的普及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钢铁的金相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发现了低碳钢的时效变脆现象。 由于他过于强调观察细节,?论文有时显得烦琐,?在理论分析方面建树不多。但是,?马氏在改进和推广金相技术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 *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历史 战国时已经有淬火技术; 秦兵马俑表面处理技术 前221~206年; 十九世纪后期,发现:经加热、保温和冷却后,组织发生变化 英国Robert Austen 铁碳相图; 德国Adolph Martens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