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声子晶体的负折射实验研究__大学毕设论文.docVIP

二维声子晶体的负折射实验研究__大学毕设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维声子晶体的负折射实验研究__大学毕设论文

目 录 一、引言 3 1.1 声子晶体综述 3 1.2 负折射背景介绍 5 二、二维声子晶体的负折射效应与平板透镜成像 8 2.1样品及实验装置 8 2.2透射性质及带结构测试分析 10 2.3负折射成像实验及结果分析 16 2.4负折射率测定实验及结果分析 20 三、实验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6 二维声子晶体的负折射实验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了声波在二维声子晶体的负折射效应与平板透镜成像。样品由直径为1mm的钢丝沿正方排列而成。在第一布里渊区第一个禁带边缘的一些频率,样品的等频面曲线以M点为中心是圆的,且随着频率的增加,等频面曲线指向圆心,从而能定义该声子晶体样品的有效负折射率。通过平板成像与折射率的测量实验,我们证实了该样品的负折射效应。 关键词:声子晶体、负折射 Abstract: The thesis experimentally researches the negative refraction effect and flat lens imaging of acoustic wave with two-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 The sample consists of cylindrical steel rods with diameter 1mm, which are arranged in a square array. On one edge of a band in the first Brillouin Zone, the sample’s Equi-Frequency Contours (EFCs) is approximately circular around M point. The gradient of the EFCs points to the center. Therefore, the Negative Refraction Index (NRI) can be well defined at any incidental angel for the phononic crystal.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of flat lens imaging and NRI measuring, the negative refraction effect has been well testified. Key words: phononic crystals, negative refraction 一、引 言 1.1 声子晶体综述 晶体具有原子分布的空间周期性,原子的这种空间周期性分布对于在其中运动的电子提供了周期性的电势场。电子在周期性电势场中的运动具有波动的特征。电子波是物质波,即量子波。对于固体中电子行为的描述通过引入能带、带隙、价带、导带等概念建立了固体能带理论。固体能带理论是固体电子学的重要支柱,是我们今天认识固态物质的电导性、热导性、磁性、介电性和光学特性的理论基础。天然晶体由于其结构的固定和不变性,使得其能带结构和物理性质受到了局限,不能任意地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1970年,日本科学家江崎(Esaki)和华裔科学家朱肇祥首先提出了一维晶体的人工设计的设想,即所谓的人工超晶格。根据这一设想,人们利用分子束外延等技术制备出了半导体超晶格材料,即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半导体薄膜相互交替生长而形成的周期性的多层结构。通过任意改变薄膜的厚度,可以控制它的超晶格周期长度。这对于内部的电子或空穴来说,相当于人为地设计了周期性电势场。通过主动地改变超晶格所用的材料和结构,就可以人为地改变周期性电势场,从而改变电子的能带结构及其行为,达到超自然的“人工物性剪裁”的目的。[1] 随后,类比与电子波在晶体原子周期性电势场中运动的情况,人们研究经典波在具有周期性结构的介质中传播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S.John和E.Yablonovithch两人首先提出了光子晶体的概念。通过比较描述电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光子的麦克斯韦方程,发现光在折射率周期性变化的介质中的运动类似于电子在周期性势场中的运动存在光子能带,并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光子带隙这种介电常数(或折射率)周期性变化的介质被称为光子晶体。一般说来,当复合材料内部不均匀性的特征长度与光波长可相比拟时,光会受到很强的散射光子周期性结构Bragg散射的结果。电子与光子的能带结构都是光子和电子作为一种波在凝聚态物质中传播的结果,从量子波和经典波在波动性上的共性出发,人们会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声波和弹性波传播也会产生带结构带隙。M.M.Sigalas和E.N.Economou在理论上证实球形材料埋入某一基体材料中形成周期性点阵结构具有带隙特性的重要结论,并在金、铅球

文档评论(0)

minyaogun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