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谢谢! * *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经济改革 曾经的辉煌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 超强的军事实力!! ——连他的对手也发出惊恐的叹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曾经的辉煌 辉煌的背后 苏联农、重、轻的发展比例十分悬殊。从1926年到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比例失调的“恶果” 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粮食匮乏,消费短缺。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计划经济的“怪现象” (1)迅速实现工业化 (2)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超强和军事实力 神圣化!固定化 ! 模式化! 辉煌 黯淡 (1)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短缺 (2)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3)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旧体制已运转不灵!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我看“斯大林模式” 突破与固守 ——三次艰难的尝试 1953 1964 1982 199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在联合国慷慨激昂的对美国 及其仆从国训话 在1960年联大会议上,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 赫鲁晓夫急躁、喜怒无常的性格 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表情帝 愤怒哥 赫氏鲁莽之“喜怒无常” 局限 成效 结果 ①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物质利益 工业 ①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有农场自主权 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 农业 重点 措施 尝试一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突破与固守 ——三次艰难的尝试 有一定成效 未从根本上突破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最终失败 斯大林经济模式特点(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2)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3)产业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 (4)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仍然忽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继续推行农业集体化 小 修 小 补 “蛮干家”的 称号 (1)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旧体制 (2)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3)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提示: 思考: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964年,赫鲁晓夫在混乱中黯然下台,继任的勃列日涅夫又将何去何从呢…… 勃氏的保守 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在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观念, 这就从根本上阻塞了改革的深入,使其无法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而失败。 与美国搞军备竞赛 局限 成效 结果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工业 重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企自主权 ③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 措施 尝试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突破与固守——三次艰难的尝试 取得一定成效 依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经济陷入停滞,比例失调严重 斯大林经济模式特点(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2)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3)产业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 (4)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坦克 1968 85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面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的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这个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的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又会将改革的手术刀伸向何处呢…… 对于他的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戈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