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流域监测报告
**********************
2013年4月
目 录
1 基本概况 2
1.1 自然概况 2
1.1.1 地理概况 2
1.1.2 地质、地貌 2
1.1.3 土壤 3
1.1.4 植被 3
1.1.5水文、气象 4
1.2社会经济状况 5
1.3水土流失状况 5
1.4 项目建设规模 6
2水土保持监测目的、依据及监测时段 7
2.1监测目的 7
2.2监测依据 7
3监测内容、时段及监测原则、方法 8
3.1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 8
3.2监测时段 9
3.3监测原则 9
3.4监测方法 9
4 水土保持效益监测 11
4.1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11
4.1.1 经济效益监测 11
4.1.2监测方法 11
4.2生态效益 12
4.3社会效益分析 14
5 水土流失防治的经验和特点 15
5.1工程管理制度明确 15
5.2严把施工关,提高工程质量 16
5.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16
5.4加强宣传和预防监督、搞好工程管护 17
6 项目综合评价及建议 18
6.1 综合评价 18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8
6.2.1存在的问题 18
6.2.2建议 18
1 基本概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概况
***小流域位于四川省******腹心地带,米仓山脉西、岷山山脉东、龙门山脉东北三尾端的余脉,属嘉陵江流域上游。区属低山地貌,山高坡陡,沟谷交错。流域距***城北4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1′45″至105°48′21″,北纬32°16′55″至32°33′12″之间。
1.1.2 地质、地貌
1、地质:***小流域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属龙门山、米苍山和盆地三大地貌交汇地带,又正值我国西部地槽和中部地台的过渡地区,地质构造主要由侏罗系的千佛岩组、沙溪庙组和三叠系组成,地层岩性为粘土岩类,北部山区有少量碳酸盐岩类。
2、地貌:地貌形态两侧为叠置式单斜低山,属单面山倾向主河谷,岩层大部向南、北倾斜,倾角多在25~60°之间,山川向主河谷发育。顺倾向坡缓,一般与岩层倾角相当;逆倾向坡陡,河沟深狭,坡度陡峭,海拨450~1053.4米,相对高差一般150-300米间,局部可达350米以上。漫滩及一级阶地构成了小流域的一些河谷平坝的侵蚀堆积地形,零星分布在嘉陵江、***及一些小溪沟沿岸,以***工农至建设面积最大。长恒状单斜丘陵主要分布在小流域内漫滩及阶地上,由南向北呈渐次上升,岩层多向西北、东南倾斜,倾角在20~45°之间,山川向主河谷发育,由于独特的地表形态,加之历史上的原因,植被遭到大量破坏,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
1.1.3 土壤
小流域内土壤资源丰富多样,可分为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石灰岩土、黄棕壤五个大类,六个亚类,十九个土属。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有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三大类十余个土种,适宜林业发展的土壤有新积土、紫色土、黄棕壤等。从土壤质地上分:一般有沙土、沙壤土、中壤土、砾石土和粘土等。土层厚度一般在3 —4级左右,即15—70cm之间,有一些地方土层较薄,仅在15cm以下。根据全区土壤普查测定,土壤肥力属中等偏上水平,养分含量为:有机质占19.5%;全氮占0.19%;全磷占30.2%;全钾占2.2%。有机质含量一般多随地貌,海拨高程度化。
1.1.4 植被
小流域由于渐次过渡的地形地貌,再加之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资源丰富多样,比较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根据现场调查和全区林业资料,现已保存有木本植物57科,170余种,其中乔木113种、灌木43种、藤木7种;竹类7种;草本植物65种;蕨类植物17种。植被按省的分区基本属东部湿润森林植被区,常绿阔叶林植物带。从地理位置条件上划分,以中部河谷走廊为界划为中、北两个部分,北部为深丘低山区,树木以栎类、马尾松、华山松和次生灌丛马桑、黄荆为代表,中部以柏树、慈竹、马桑为代表。而人工植被有桤木、侧柏、杨槐、紫花苜蓿等十余个种类。种植植被对地面覆盖率达65.7%以上,能起防护作用的时间仅占全年雨季的一半,地表裸露时间长,防护作用极差。
1.1.5水文、气象
***小流域由于地处秦巴山区,在温暖冬干型和寒冷冬干型过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位于暴雨区边缘,西南为龙门暴雨区,东南为大巴山暴雨区。冬季因北方冷空气沿嘉陵江河谷侵入四川盆地,所以流域一带多风,风向为北风,最高时速可达39米/秒左右。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且冬春少雨盛行大风,蒸发特大,几乎历年都有冬干春旱发生,伏旱不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085mm,最大年降水1502.0mm(1961年),最小年降水量588.2mm(1965年)。雨量主要分布在5—10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88%左右,其中七、八、九三个月最突出,降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