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昌建县以来的1100多年历史看今后发展分析.docVIP

从新昌建县以来的1100多年历史看今后发展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新昌建县以来的1100多年历史看今后发展 新昌新闻网 作者:县委书记 温暖 2011-02-09 新昌1100多年的建县史,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果,留下了许多优良的传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今,十二五开局在即,新昌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如何从过去1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挖掘和继承好的经验做法,用以指导新昌今后科学发展,十分重要,大有裨益。 一、从历史方位看,新昌1100多年置县发展进程,积累沉淀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和深厚的精神财富 新昌建县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是古代越州或绍兴府所属八县中建置最晚,县境最为偏僻的县。县志称:境内百里岩疆,三面环山,交通不便。山陬之地,长期封闭。旧志也称:地貌陡峭不平,土质瘠薄少肥。不生嘉谷,不产鲜肥,无渔盐舟楫之利,财赋岁入不及上县十之一二,素称地瘠民贫。但就是这样一个地瘠民贫的山区小县,在历代先民的不懈努力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刻新昌烙印的发展路子,成为一颗千年文化孕育的浙东明珠,发展成为浙东名邑、经济昌盛的发达县。探寻新昌的发展历史,这期间大约有三个关键阶段在促进新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新昌置县到两宋时期(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随着人口的南迁,山区小县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高峰,为新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土壤。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人口开始集聚,教化渐见推行。古代的新昌,交通不发达,区位优势不明显,再加上地旷人稀,山深林密,是避世避乱的好地方。特别是一场始于东晋、唐末的人口迁移,到两宋进入一个高峰。中原士族为避战乱纷纷来此隐逸遁世,外来居民陆续迁入。随着人口增加和地域文明传播,偏僻山区逐步得到开发。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有23000户,47767口,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有28820户,77572口。随着人口的增多,区域文明开始兴起,再加上新昌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前来诗文唱和。晋代就有竺潜、支遁等十八高僧以及王羲之、戴逵等十八高士游憩。彼时正值佛学盛行,三僧开凿石城弥勒像,新昌也因此成为东南早期的佛学中心。到了唐代,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知名诗人相继入剡漫游,留下了大量诗文,形成了唐诗之路的文化盛事。据统计,《全唐诗》有作者2000余人,其中到过新昌的有278人,占了13%,可见当时新昌文化之盛,堪称浙东文化中心。文化的盛行,促进了新昌的早期发展,偏僻山区逐步得到开发。两宋时期,新昌的可耕地多已开发,接近20万亩,到明清一直稳定在26万亩左右。 2.清中期到民国初期(18世纪中至20世纪初),文化的兴起和繁荣,吸引了更多的人向新昌集聚,迎来了近代工商业的萌芽,为新昌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近代工商业开始萌芽,工场手工业开始起步。特别是清朝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后,人口发展达到高峰,公元1791年,全县人口增至21731户,共127506人。到了民国初期,全县人口更是高达278365人,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净增150859人,是新昌历史上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多,工商业也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叶,新昌工业开始萌芽,催生了一批手工作坊,如公元1769年兴办了两家纸厂和茧灶,1724年兴办了朱永兴铁铺,公元1841年兴办了章萃丰酒坊,公元1855年兴办了董大生酒坊,公元1890年兴办了恒德镬厂等手工企业。到清末民初,全县共兴办各类手工作坊191家,涉及到铜、锡、铁、木、竹、印刷、成衣、酿酒、银楼等21个行业。民国时期,近代工商业零星发展,工业有碾米、织布、制茶、缫丝、发电等数十家,商号近千家,并形成了烟、茶、丝、术等四大传统产业。到1934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约4000万元。这些手工作坊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新昌工业基础。 3.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通过机制体制和科技的创新,新昌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高潮,实现了两次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解放后,经过几个时期建设,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并不断发展,建成了丝厂、轴承厂、制药厂、丝织厂、毛巾厂、水泥厂等一批企业,完成了长诏水库、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新昌大桥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县城面积有所扩大。到1979年,工业比重首次超过农业,工农业总产值达1.8亿元。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驶入快车道,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新昌进入跨越发展阶段。1984年,新昌率先在企业中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工效挂钩制度,实行放水养鱼政策,形成了体制上的先发优势。1993年,新昌又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推行了资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探索了公司制改革,组建了一批适应市场变化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成为当时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典型,形成了国企改革的新昌经验和新昌现象。1995年前后,新昌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要求,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使

文档评论(0)

x551116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