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性形成表现和意义.doc
浅议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性的形成表现和意义
上官小银 内容摘要:不是一个一般的学者,他是一位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家,他研究的主要问题不限于学术领域,而是研究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代表中国人进行民族的反省为了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苦苦奋斗一生,正是从这一点来说,他无愧于民族魂的称号。关键词:(一)初步形成1907——1908年其实,早在1902年,鲁迅就开始思索这一问题了,当时,列强对中国豆剖瓜分的危机情势,促使鲁迅对如何不致亡国灭种这一严峻问题思索;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先后失败,促使鲁迅思考如何解决民族文化体系、国民劣根性与民族振兴事业之间的矛盾。此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受到了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启蒙主义思想,促使他对人的价值个体生命的自由予以高度重视。这就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时代背景。1906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观看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看热闹的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深受刺激。这个画面使他深切的感受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便决定终止学医,从事文艺。弃医从文是鲁迅把改造国民性思想付诸实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但是,鲁迅早期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对于社会革命在改变人的精神方面的巨大作用显然认识不足把社会革命寄托精神改造往往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时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
(二)五四运动前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在政治上,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开端;在文化思想方面,则是中国历史上惟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可与其比肩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唤醒了鲁迅,将他推到了历史的前列。
但此时的鲁迅却一直看不到群众的力量,认为中国群众的整体素质太差。他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这样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过分的贬低了国民性弱点,对社会政治革命对国民性改造的意义仍然认识不清。
(三)1927年,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后,鲁迅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也有了重大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鲁迅“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鲁迅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原先的进化论思想“也因此而轰毁”彻底的抛弃了进化论,实现了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以文艺为武器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寻求解放人民,拯救祖国的途径,到此才发现真正的革命力量是工农群众,“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鲁迅逐步完成了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蕴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旧中国下层人民——农民、农村妇女及小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现和令人痛心的生活状态。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鲁迅先生在这两部小说集中对广大农民及农村妇女的命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从中可以见到鲁迅那颗伟大的爱民之心和那份崇高的使命感在《祝福》中对国民的奴隶性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作品有这样一段描写:“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百胖了。”这是一段平常然而又是极其深刻的描写表明了祥林嫂为“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感到满足的心理。然而她的奴隶梦并没有做得长久,她被婆婆强行绑去卖给了贺老六。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第二个丈夫和儿子阿毛相继死去)之后,她又重新回到鲁四老爷家,幻想着再重新做稳了奴隶。但此时她已为封建礼法所不容。冬至祭祀时候,当她以为捐了门槛赎了罪,坦然的去拿酒杯子时,鲁四妻子的一声大叫“你放着吧,祥林嫂”彻底击碎了她的奴隶梦,使得祥林嫂落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境地。可以说,祥林嫂是在连做奴隶的资格都没有的悲哀中走向死亡的。先生对中国国民奴隶性的描写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也有所涉及。如《药》中华老栓等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毕恭毕敬;《离婚》中爱姑对趣味低下的老古董七大人的敬畏;《故乡》中闰土称儿时的朋友为“老爷”等,都表现了他们具有奴隶性的一面。
麻木、冷漠的灵魂也是鲁先生着力描绘的国民性的弱点
祥林嫂在死了第二个丈夫和儿子阿毛之后,变得更加孤独无依,尤其儿子的死亡更是使她变得神情呆滞。这个孤苦伶仃的妇女,是非常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可在当时的社会,她却没有得到,她所得到的是可怕的冷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