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2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历程、问题与反思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 标志: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暂行教学计划》(第一个);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通用教材;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小学5年、中学6年。 特点:集权、大一统,结构单一、无选修;仿苏痕迹明显。 (二)1953-1957年第二次课程改革:初步形成全面的课程体系 标志:53年和54年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指示》、《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指示》;56年人教社出版了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小学教学大纲。 特点:仿苏痕迹进一步明显,学科之间联系不紧,课程设置不合理。 (三)1957-1973年的第三次课程改革:提出教育方针 57年2月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教育方针;确立教劳结合,生产劳动时间大量增加;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即“中学50条”、“小学40条”,编写第四套教材(未用) 特点:重视学科与育人的作用、首次设置选修课;实行国定制和审定制结合的教材制度;重视地方、乡土教材的编写。 (四)1964-1976年第四次课程改革:走向无序 标志:毛泽东提出“课程可砍掉三分之一”,颁布《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后“文革”爆发,课改陷于停顿。 特点:大一统不复存在,只有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批判、革命成了课程内容。 (五)1978年-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拨乱反正 标志:颁布《全日制十年中小学教学计划》,规定恢复统一教学大纲、重建人教社,编写第五套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 特点:教材存在:深、难、重。 (六)1981-1985年第六次课程改革:适应新形势对育人的要求 标志:81年小平同志提出“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指示,修订教学大纲;1984年颁布《六年制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计划》,编写第六套教材。 特点:注重城乡差异,对数学、外语、自然、劳动提出了不同要求。 (七)1986-1996年第七次课程改革:适应教育体制和义务教育法 标志: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首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课程分学科类和活动类,给地方课程留有余地,编写第七套教材。 特点:打破集权的管理体制,确立“一纲多本”,大但借鉴国外经验,注重个性发展,选修课和活动课有重要地位。 (八)1996年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标志: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系列文件; 进展:08年底,义务教育段全部进入,高中21个省进入,课程改革进入常态化。 特点: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是教育观念和价值的重大转变。 思考:“理论缺场”、“钟摆”、“教师弱化” 二、新课改的成效与问题 (一)成效 1、总体判断 ①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主体地位 ②形成回归实践的价值观 联系现实 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 2、具体表现(目标、内容、课堂、评价等) (二)五大推进策略(经验)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 系统思考,重点解决 动态把握,激励创新 点面结合,典型引路 培训、教学、研究结合 (三)主要问题 总体判断: ①三维目标关系重心偏移,知识目标重视不够,有可能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发展的片面性; ②师生关系重心偏移,过分强调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重视不够,有可能造成教学中主体人群结构的单一性; 问题(续): ③课程文化关系重心偏移,传统的、本土的文化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外来文化,有可能造成人的文化结构狭隘性; ④教学活动方式重心偏移,讲解、传授、示范等主导性教学方式受冷落,缺乏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十分常见,教学过程形式化倾向。 以课堂教学为例 去“问题化”、 去“中心”化、 舞台化、 “蜻蜓点水”化、 去“学科”化 如此必须开展研究。课题研究是最有效的形式,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文化。 三、几点思考 (一)对“改革”性质的认识: 【加】富兰在《变革的力量续》中,提出8条变革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最少)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无问题就学不到东西) 启示四:愿景和计划稍后形成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同等力量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上下结合策略) 启示七:与广泛的环境保持联系对成功必不可少(内外学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力量(不只是专家) (二)建设必要的科研文化 现实的时代背景 1、“文化经济”问题的提出 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农业经济(人力

文档评论(0)

武神赵子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