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分析报告.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李华伟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楼307室 hwli@bjtu.edu.cn 参考华北电力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李黎老师课件,特此致谢! 雷电是自然中最宏伟壮观的现 象,也是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工作条 件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 此对雷电的研究和防护意义重 大。 早在18世纪初,富兰克林等物 理学家已经揭示了“闪电就是 电”的本质,而随着物理学的 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雷电这一 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中国古代对雷电的认识  公元前1500年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雷”字,稍晚的西 周青铜器上有 “电”字,它指的是闪电  最早的文字记载时东汉哲学家王充 (27 -约97年)他 在 《论衡》中对雷电进行了描述 “雷者火也。以人中 雷而死,即询其身,中火则须发烧焦。”  但王充、沈括、柳宗元、朱熹等反对神鬼论。元代末 刘基 (刘伯温) (1311-1375)在 《刘文正公文集》 中讲 “雷何物也?曰雷者,大气之郁而激发也,阴气 团于阳,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 中国古代的认识只停留在观察自然界,作理性思辨, 而没有动手制造仪器,变革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试样 工作,寻找其规律,因而无法前进  欧美雷电科学的建立 – 著名的风筝试验 (17世纪,富兰克林): 240 米长的缠绕钢丝的麻绳上产生20cm的电火花 著名科学家G W Richman (1711-1753) (彼 得堡科学院院士)观察雷电而死亡 人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加强了对雷电及其防 护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利用高速摄影、记录示 波器、雷电定向定位仪等现代化测量技术(丰 富人类对雷电的认识) • 我国每年因雷害伤亡人数大约在10500人左右 • 90年代湖北某农场一次雷击当场击死14人 • 2008年6月29 日武汉天河机场附近5名农民在 屋檐下避雨遭雷击,二死三伤 • 1997年一次雷电直击鄂西某电视塔顶,塔顶上 的微波机损坏,雷电过电压波通过塔上引线把 高电位引入发射机房,致使发射机、载波机、 电源设备等都受到严重损坏,停播数日之久 • 电力系统每年雷击跳闸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约200亿元 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放电,它所产生 的雷电流高达数十、甚至数百千安,从而会引起巨大的 电磁效应、机械效应和热效应。 从电力工程的角度来看,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两个方面是: 雷电放电在电力系统中引起很高的雷电过电压,它是造 成电力系统绝缘故障和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生巨大电流,使被击物体炸毁、燃烧、使导体熔断 或通过电动力引起机械损坏。 课程内容 雷云的形成 雷电放电过程 雷电参数 雷电过电压的形成 一、雷电放电和雷电过电压 1、雷云  热气流上升,云层水滴分裂带电,其中的细微水沫带 负电,被上升气流带往高空,形成大片带负电的雷云 ,其高度为距离地面1~4km;被分裂出的水珠带正电, 悬浮在云中,形成雷云下部的局部正电荷区; 距离地面4~5km的主要为正电荷云层,温度低,冷凝成 冰晶,冰晶与空气碰撞,带正电的气流携带冰晶的细 微碎片向上运动,形成大片正电荷雷云;整块雷云有 若干个电荷中心,负电荷在雷云下部,离地大约500- 1000m  雷云电荷(下部大多为负电荷)与地面感应电荷(大 多为正电荷)构成空间电场,其放电机理类似于特长 间隙的放电,只是大地及其表面物体取代了金属电极 ,另一极为云层。 2、雷电放电过程 • 雷电空间电场特点:电位差大 (MV级)、距离长、平均 场强不超过100kV/m (1kV/cm); • 个别气隙发生电子崩和电晕,引发雷电放电;逐级推进向 地面发展,发展速度慢,各级发展间有停歇(使用流注先 导放电理论); • 先导放电:在电极附近炙热的强电离高导电气隙通道,分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