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体组织的辐射敏感性 在1-2天内表现出的初期症状对判断病情有参考价值 照后初期有恶心和食欲减退、照射剂量可能大于1Gy;有呕吐者可能大于2Gy。如发生多次呕吐可能大于4Gy。如很早出现上吐下泻,则可能受到大于6Gy的照射 照后数小时内出现多次呕吐,并很快发生严重腹泻,但无神经系统症状者,可考虑为肠型放射病 照后1小时内频繁呕吐、定向力障碍、共济失高、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强者,可基本诊断为脑型放射病。在排除外伤因素的情况下发生抽搐者,可确认为脑型放射病 对初期病状要注意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排除心理因素 表2 急性放射病早期淋巴细胞绝对值(×109/L) 分型(度) 照后1~2d 照后3d 骨髓型 轻度 1.2 1.0 中度 0.9 0.75 重度 0.6 0.50 极重度 0.3 0.25 肠型和脑型 0.3 2)网织红细胞 外周血红细胞变化较迟,但网织红细胞的变化很早。照后5天内网织细胞明显下降,相当于3Gy以上的照射。48h内消失,说明受到了致死剂量的照射 3)血红蛋白量 骨髓型放射病早期血红蛋白量变化不明显,肠型放射病早期升高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度诊断标准 谢谢! (二)来源 开放型放射源操作、医源性内污染、核爆放射性落下灰 (三)吸收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正常皮肤和伤口,水溶性核素经消化道、皮肤及其伤口,气态核素、放射性气溶胶、放射性粉尘经呼吸道、皮肤及其伤口 影响吸收因素:消化道、呼吸道、神经内分泌功能,毛孔开放程度 (四)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 由于核素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和机体代谢水平不同导致其分布代谢差异。具体见表 放射性核素体内分布 沉积部位 放射性核素 全身均匀分布 氚、钠、钾、铷、铯 骨骼 钙、锶、钡、镭 网状内皮系统 金、钋、铈、钷、钚、钍 肾脏 铀、锌、钌、锑、铋、汞 甲状腺 碘 红细胞 铁、钴 (五) 放射性核素排泄 进入体内放射性核素可通过胃肠道、肾、肺、胆汁、汗液、乳汁等途径排泄。具体特点如下: 气体或挥发性核素主要由呼吸道排出,排出率高,速度快。氡进入体内5小时即可排出绝大部分 难溶性放射性核素经口摄入后,不易被胃肠吸收,主要随粪排出,如210Po、稀土元素、重金属。沉积在肝脏核素,如147Pm, 可经胆汁排至肠道随粪排出 多数核素可溶,进入血液至肾脏经尿排出,如3H、 24Na、131I、90Sr,初时未与组织结合,随尿排出率高;随时间延长,参与体内代谢,与组织结合紧密,随尿排出量下降 核素排出体外以有效半减期表示,131I半衰期8.1天,生物半排期138天,有效半减期7.6天 (六)内照射放射病临床表现 内照射放射病发病机理和病变本质与外照射损伤类似,如服用137Cs/226Ra自杀者和注射198Au治疗骨髓增生者均出现急性放射病症:即初期的神经和消化系症状及随后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但与外照射放射病不同:病程长而分期不明显,或转为慢性。慢性的症状和体征与进入体内的核素有关,有持续性和选择性特点 内照射放射损伤的远期效应为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七)诊断 首先全面掌握职业史、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核素沉积器官功能检查和体内核素测定,包括现场污染水平、呼出气、排泄物(痰、尿、粪)、血液等放射性定性和定量测定,体外全身放射性测量,并算出体内污染量和内照射剂量 诊断标准如下: 1、经理化手段证实,有过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使受照情况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一次或数日内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使全身在比较短时间内(数月)均匀或较均匀受照,使其待积有效剂量(effective committed dose)可能大于1.0Sv,个人剂量档案和健康档案完整 长时间内,放射性核素多次进入体内,或有效半减期较长的核素一次或多次进入体内,致使机体年摄入放射性核素量超过相应年剂量限值几十倍以上 2、内照射放射病的临床表现,可发生在核素进入体内的早期或晚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