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疾病防治课件摘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化学与疾病防治 化学家对了解生命的本质有什么贡献? 与了解生命有关的化学分支叫做生物化学。还有一个领域叫做分子生物学,它是生物化学的一个部分,但偏重于研究传递基因信息的分子,即RNA和DNA。 生物化学发现了生物分子的结构和生物化学通道 生物化学发现了酶及其生物机制,并发现了遗传物质 药物化学过去对人类健康有哪些贡献? 1900年在美国出生的一名男子的期望寿命只有47岁,但是今天出生在这个国家的一名男子的期望寿命大约是75岁. 1932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Gerhard Domagk)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断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体内变成了对细菌有效的另一种东西。于是他们着手对“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 1939年,杜马克被授予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被染色但没有死亡 ---百浪多息 链球菌是能够感染人类咽喉、口腔和消化道的细菌。过去,在格哈德·多马克研制出百浪多息以前,许多人死于链球菌上起的感染性疾病。百浪多息能杀死链球菌,是磺胺类药物中第一个问世的药物。 1932年,多马克发现一种红色的染料,他将它注射进被感染的小鼠体内,能杀死链球菌。尽管多马克直到1935年才发表了他的发现,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还是听说了他的发现。 他们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发现这种染料不但对小鼠有效,对人也同样有效,尽管它把人的皮肤染成了鲜红色。科学家们后来发现了这种药物可以裂解为两部分,幸运的是活性部分---磺胺是无色的。   在青霉素被发现之前,磺胺是最好的抗菌药物。磺胺不是通过直接杀死细菌,而是用阻断它们增殖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的,人们首次有了治疗诸如肺炎。产褥热等疾病的药物。  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已经弄清楚了磺胺能够杀菌同时对人无毒的原因:人和细菌的生物化学是不同的.细菌要制造叶酸,而磺胺能够阻碍细菌中制造叶酸的酶;没有叶酸.细菌基因不能存活.人体内没有这种酶.我们可从食物中获取叶酸.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因为人在生物化学方面的缺陷,反而使人得到安全。 发现磺胺药物的过程称做随机筛选过程,称之为随机 。如今随机筛选方法的应用仍然非常普遍。但是,如果有了更多的生物化学信息,药物化学家也越来越多地用另一种称之为合理药物设计的方法,用以设计和制造具有所期望的生物效应的特殊分子。 严重威胁人类的疾病—传染病 一、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病死率30%~1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甲类传染病。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野鼠和家鼠)和它们的蚤类携带该病菌,并传播给人或其它动物。最常见的是淋巴腺鼠疫,淋巴结受染。当感染侵袭肺部,称肺鼠疫。 三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几乎遍及全世界 鼠疫首次大流行发生于6世纪(520-565),起源于中东自然疫源地,流行中心在中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了50-60年,流行极期每天死亡5000-10000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 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当时称为“黑死病”,波及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2千5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第三次发生于1894年,于1900年流传到32个国家。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栖及半家栖动物中也有猛烈流行。 其另一个特点是控制流行比前两次迅速、彻底,原因是当时已发现了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耶尔森菌),初步弄清了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并加强了国际检疫措施,使人类与鼠疫的斗争进入了科学阶段。 国际上把对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治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在18世纪前后,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并且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现在,鼠疫等传染疾病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消失,只是在非洲贫困地区还时有发生,可以说第一次卫生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 鼠疫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3~5天,有的不到1天就发病。临床上主要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类型。 症状:即起病急骤,以畏寒或寒颤、发热开始,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头痛及四肢剧痛,有时有恶心、呕吐,且有烦燥不安、意识模糊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