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要点解析.ppt

第四章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要点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土的变形性质与地基沉降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土变形的内因外因; 2、掌握地基最终沉降量的两种计算方法; 3、掌握一维固结理论。 二、难点 1、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2、一维固结理论。 三、重点 1、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四、作业 P97  4.1、 4.2、 4.3 4.1 土的压缩性 2、固结 土的压缩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固结。 3、蠕变 粘性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而缓慢持续的现象。 二、侧限条件下土的压缩试验和压缩性指标 (一)、侧限压缩试验 1.压缩仪示意图 2.试验结果 e-p曲线 (二)、压缩性指标 1.压缩系数a 3.压缩模量Es 4.2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一、分层总和法 4.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 绘制基础中心点下地基中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分布曲线 二、《规范》法 三、地基沉降计算中的有关问题 四、例题分析 【解答】 五、相邻荷载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1、相邻荷载影响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相邻荷载产生附加应力扩散时,产生应力叠加,引 起地基的附加下沉。 2、相邻荷载影响因素 六、粘土地基沉降计算的若干问题 4.3应力历史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1)正常固结土: OCR=1,表示历史上经受的最大压力等于现有覆盖土的自重压力。 2)超固结土: OCR1,表示历史上经受的最大压力大于现有覆盖土的自重压力。 3)欠固结土: OCR1,表示历史上经受的最大压力小于现有覆盖土的自重压力。 针对压力增量的大小不同分为两种情况 §4.4 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一、饱和土的渗透固结 二、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理论 4.地基固结度 各种情况下地基固结度的求解 三、有关沉降-时间的工程问题 四、例题分析 【解答】 回弹在压缩影响的变形量 计算深度取至基坑底面以下5m,当基坑底面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取10m sc——考虑回弹再压缩影响的地基变形 Eci——土的回弹再压缩模量,按相关试验确定 yc——考虑回弹影响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取1.0 Pc——基坑底面以上土的自重应力,kPa 式中: 【例】某厂房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已知基础底面积尺寸为4m×4m,埋深d=1.0m,地基为粉质粘土,地下水位距天然地面3.4m。上部荷重传至基础顶面F=1440kN,土的天然重度?=16.0kN/m3,饱和重度? sat=17.2kN/m3,有关计算资料如下图。试分别用分层总和法和规范法计算基础最终沉降(已知fk=94kPa) 3.4m d=1m b=4m F=1440kN 50 100 200 300 0.90 0.92 0.94 0.96 e σ A.分层总和法计算 1.计算分层厚度 每层厚度hi <0.4b=1.6m,地下水位以上分两层,各1.2m,地下水位以下按1.6m分层 2.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从天然地面起算,z的取值从基底面起算 z(m) σc(kPa) 0 1.2 2.4 4.0 5.6 7.2 16 35.2 54.4 65.9 77.4 89.0 3.计算基底压力 4.计算基底附加压力 3.4m d=1m F=1440kN b=4m 自重应力曲线 附加应力曲线 5.计算基础中点下地基中附加应力 用角点法计算,过基底中点将荷载面四等分,计算边长l=b=2m, σz=4acp0,ac由表确定 z(m) z/b ac σz(kPa) σc(kPa) σz /σc zn (m) 0 1.2 2.4 4.0 5.6 7.2 0 0.6 1.2 2.0 2.8 3.6 0.2500 0.2229 0.1516 0.0840 0.0502 0.0326 94.0 83.8 57.0 31.6 18.9 12.3 16 35.2 54.4 65.9 77.4 89.0 0.24 0.14 7.2 6.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n 根据σz = 0.2σc的确定原则,由计算结果,取zn=7.2m 7.最终沉降计算 根据e-σ曲线,计算各层的沉降量 z(m) σz (kPa) 0 1.2 2.4 4.0 5.6 7.2 94.0 83.8 57.0 31.6 18.9 12.3 16 35.2 54.4 65.9 77.4 89.0 σc (kPa) h (mm) 1200 1600 1600 1600 1600 σc (kPa) 25.6 44.8 60.2 71.7 83.2 σz (kPa) 88.9 70.4 44.3 25.3 15.6 σz+ σc (kPa) 114.5 115.2 104.5 97.0 98.8 e1 0.970 0.960 0.954 0.948 0.944 e2 0.937 0.936 0.940 0.942

文档评论(0)

南非的朋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