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卷 第 期
53 5 Vol.53 No.5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REVIEW
2007年 9月 Set. 2007
p
藏北羌塘盆地菊花山地区晚三叠世古岩溶
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其意义
,) ) ) ,)
12 1 1 12
陈文西 ,王剑 ,汪正江 ,付修根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 610082 2 100037
内容提要:菊花山地区出露的肖茶卡组—那底岗日组,其接触关系清楚,是北羌塘盆地代表性的剖面。在对该
剖面中两者之间的砾岩进行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分层取样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肖茶卡组顶部与那底岗日组底部之
间的砾岩为上、下两套不同成因、不同性质的砾岩组合。下套角砾岩以钙质、铁泥质胶结为特征,是肖茶卡组沉积期
后海平面下降,出现广泛暴露、风化溶蚀形成的岩溶角砾岩;上套砾岩以凝灰质胶结为特征,是岩溶角砾未固结之
前,发生构造活动产生的火山碎屑、熔岩流携带、搬运松散岩溶角砾再次沉积形成的那底岗日组底砾岩。从而确定
了肖茶卡组与那底岗日组为岩溶不整合接触关系。该岩溶不整合面是羌塘盆地构造演化分析的重要证据,也是油
气勘探的重要标志层。
关键词:岩溶角砾;岩溶不整合;肖茶卡组;那底岗日组;羌塘盆地;西藏
古岩溶,系指沉积物成岩以后暴露于地表,在表 积。由此引发我们对肖茶卡组与那底岗日组之间的
生风化期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而发生的溶 碳酸盐角砾岩的研究兴趣。经过野外考察和分层取
蚀充填,而不包括(准)同生期的、埋藏期的溶蚀充填 样分析认为该套碳酸盐角砾岩属于古岩溶形成的碳
作用(向芳等, )。岩溶不整合是地壳构造运动 酸盐岩角砾岩,肖茶卡组与那底岗日组之间为古岩
2001
形成的不整合,在沉积间断期间,经岩溶作用改造后 溶不整合接触。这一发现对于羌塘盆地的构造演化
以明显的岩溶面标志出来。其内涵应包括岩溶面的 分析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形态和下伏碳酸盐岩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岩溶面上
1 区域地质背景
的岩溶沉积、堆积建造的形态特征等(邓 自强等,
1994)。因此,岩溶角砾岩是识别岩溶的重要标志。 藏北羌塘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南北分
西藏北部羌塘盆地北凹陷菊花山地区上三叠统肖茶 别以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
卡组碳酸盐岩与上覆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之 带为界,由北羌塘凹陷、中央隆起带和南羌塘凹陷三
间存在一套厚约 30m的碳酸盐角砾岩,砾石均为下 部分组成。晚三叠纪末—早侏罗世期间是羌塘盆地
伏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碳酸盐岩角砾。以往研究认为 北界金沙江洋关闭(李勇等,2003)和怒江洋打开
? (王冠民等, )的构造活动时期,造成北羌塘凹
该套碳酸盐角砾岩为辫状河流沉积 ,将其作为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元素碳碳同位素在古环境的研究中的应用.pdf
- 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兼及施雅风院士商榷.pdf
- 浙东南英安质火山岩早侏罗世锆石SHRIMP年龄的首获及地质意义.pdf
- 直立人的研究的现状──纪念裴文中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pdf
- 直流场和交变场对泥岩磁化率的影响.pdf
- 植被生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以陕西省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为例.pdf
- 中国4.0kaBP前后气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史前文明变迁的影响.pdf
- 中国超基性岩封存CO2的潜力的研究.pdf
- 中国东部中生代钾质火成岩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pdf
-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基性岩的同位素特征:源区性质及其深部过程.pdf
- 柴达木盆地上新世晚期以来古气候演变的孢粉环境指标重建.pdf
- 长江河口及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和环境变迁.pdf
- 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pdf
-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气候影响.pdf
-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其成因探讨.pdf
- 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磁化率的温度和频率特性及环境磁学意义.pdf
- 从河南仰韶村到山西丁村——怀念袁复礼教授,并记“丁村旧石器”发现的一个序曲.pdf
- 从柯石英和“大陆深俯冲”到全球构造运动原动力的思考.pdf
- 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Pb―Z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pdf
- 第四纪古人类和旧石器地点侧年中的某些间题及我国吧石器文化遗址的铀系年表.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