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及钢架结构.ppt

第九讲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及钢架结构.ppt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及钢架结构.ppt

图5 次梁的跨长 图6 次梁的计算简图 ③ 内力的计算   计算弯矩设计值,计算公式为:     M=αM(g+q)L02   由附录六查得弯矩系数αM则:     M1=51.08kN·m     MB=-M1=-51.08kN·m     M2=33.37kN·m     MC=-38.14kN·m 计算剪力设计值,计算公式为:     V=αV(g+q)Ln   由附录六查得剪力系数αV, 则:     VA=0.45×29.56×4.255=56.6kN     VB左=0.6×29.56×4.255=75.47kN     VB右=0.55×29.56×4.25=69.10kN     VC=0.55×29.56×4.25=69.10kN ④ 配筋的计算   计算受力主筋:   在次梁支座处,次梁的计算截面为200mm×400mm的矩形截面。   在次梁的跨中处,次梁按T形截面考虑,翼缘宽度bf′为:    bf′=1453mm或bf′= 2200mm>1453mm   故翼缘宽度应取为bf′=1453mm。   次梁各截面考虑布置一排钢筋,故h0=h-35=365mm。   次梁中受力主筋采用HRB335,fy=300N/mm2。   次梁各截面的配筋计算如表2所示。 表2次梁的配筋计算表 箍筋的计算:   验算截面尺寸:     hw=h0-hf′=365-80=285mm   因为hw/b=1.425<4   且0.25βcfcbh0=175.2kN>Vmax=VB左=75.47kN   所以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计算所需的箍筋:   采用φ6的双肢箍筋,并以B支座左侧进行计算。     s=281.6mm 考虑弯矩调幅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应在梁局部范围内将计算所得的箍筋面积增大20%,现调整箍筋间距:     s=0.8×281.6=225.3mm   取箍筋间距s=180mm,沿梁全长均匀配置。   验算配箍率下限值:   配箍率下限值为     ρmin=1.26×103   实际配箍率     ρsv=Asv/bs=1.57×103>1.26×103   满足要求。 (5) 主梁的设计   主梁的内力按弹性理论的方法计算。 ① 荷载   主梁主要承受次梁传来的荷载和主梁的自重以及粉刷层重,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粉刷层重也简化为集中荷载,作用于与次梁传来的荷载相同的位置。   荷载总设计值: G+Q=141.6kN ② 计算简图   主梁为两端支承于砖墙上,中间支承于柱顶的三跨连续梁,主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370mm,柱的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 计算跨度的确定:   主梁的跨长如图7所示。   边跨:L0= 6060mm     或L0= 6022mm,取小值,L0=6022mm   中跨:L0=L=6000mm   计算简图如图8所示。   跨差小于10%,故可按附录八计算内力。 ③ 内力的计算及内力包络图   A. 弯矩设计值   计算公式:M=k1GL0+k2QL0   计算结果见表3。 图7 主梁的跨长 图8 主梁的计算简图 表3 主梁弯矩计算表 B.剪力设计值   计算公式:     V=k3G+k4Q   计算结果见表4。 C.内力包络图   弯矩包络图:   边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Mmin、B支座最大负弯矩-MBmax,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合是:①+②、①+③、①+④。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这三组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表4 主梁剪力计算表 在荷载组合①+②作用下:此时MA=0,MB=-77.04+(-74.83)=-151.87kN·m,以这两个支座弯矩值的连线为基线,叠加边跨在集中荷载G+Q=141.6kN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1/3(G+Q)L01-1/3MB=233.62kN·m   第二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1/3(G+Q)l01-2/3MB≈183kN·m   至此,可以绘出边跨在荷载组合①+②作用下的弯矩图,同样也可以绘制边跨分别在①+③作用下和在①+④作用下的弯矩图。 中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Mmin,B支座最大负弯矩-MBmax,C支座最大负弯矩-MCmax。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合是:①+③、①+②、①+④和①+④′。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在这些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弯矩图,即可得到中跨的弯矩包络图。   所计算的跨内最大弯矩与表10.7中的

文档评论(0)

xinshengwen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1233133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