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线(完整版).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断层线(完整版)

序言 2007 年的金融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让许多经济学家不得不采取退守之势。无论是新 闻节目,杂志,权威人士,还是英国女王都在追问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没有预见到金融 危机的到来?经济界人士或撰写文章或召开各种会议,反思他们怎么会犯如此大的错误; 其 他人则拼了老命地维护自己的权威。对于那些一向敌视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的人来说,这 次金融危机无疑证明了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对的:皇帝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根本就什么都没 穿。 公众对政府的信心也因此发生了剧烈的动摇。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没有一个人预见了这场危机。一些对冲基金经理人和投资银行的交易商 只顾埋头赚钱却对即将到来的危机闭口不谈。为数不多的几个政府官员和美联储官员对此曾 表示过深切的担忧。一些经济学家,如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鲁里埃尔?罗比尼 (Nouriel Roubini),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和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曾多次 就美国房价水平和家庭债务水平向民众发出过警告。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 层将此次经济繁荣同过去那些结局悲惨的经济泡沫相提并论。问题并不是没人提醒过可能存 在的风险;问题是那些从一个过热的经济中尝到甜头的人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根 本就没心思听。经济评论家们常被人们戏谑地称为卡姗德拉(Cassandras)或“永久的悲观 论者”,因为他们总是预测一个很长的经济下滑期,所以不管怎样他们的预测最终都是对的, 这就好像是一座停了的钟,一天中也总有两次所指的时间是对的。我知道,因为我就是这些 卡姗德拉们中的一员。 每年,世界各国央行的领袖们都要在美国怀俄明州的杰克逊霍尔城(Jackson Hole)召开为期 三天的会议,就会议主办方堪萨斯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提交的主题论文展开辩论,参加会议的还有私营部门的分析师,经济学家以及金融记者。每 天会议结束之后,参会人员都会去游览美丽的大提顿国家公园,在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湖光山 色中,他们又谈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在潺潺流水声的配乐中激烈地讨论维克塞尔(Wicksellian) 利率。 2 2005 年,美联储主席艾伦 格林斯潘卸任前最后一次参加杰克逊霍尔会议,因此会议的主题 被定为格林斯潘时代的遗产。那时我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而此前的 二十年中,我曾任教芝加哥大学,教授银行学与金融学课程。主办方要求我提交一份论文, 主要论述格林斯潘时代金融领域的发展演进。 当时我写的那篇典型的金融行业论文是一篇关于金融市场在全球迅猛扩张的长篇大论。主要 讲述了证券化的神奇之处,通过证券化银行将住房贷款和信贷打包在金融市场上出售,以此 方式规避风险。同时,金融市场中包括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在内的长期投资者因购买此类债 券而承担一小部分的风险, 由于他们投资期限长且资产组合多样化,所以抗风险能力要优于 银行。从理论上来讲,风险得到缓释之后,投资者所应获得的收益也相应减少,使得银行能 够降低贷款利率,也就扩大了贷款者的融资渠道。 在撰写论文的准备过程中,我请员工为我搜集了一些图表和表格。在研究这些图表和表格的 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令人好奇的地方。首先是这些图表对美国大型银行风险的度量不同, 其次是这些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银行所承担的风险逐步加大了。这着实令人吃惊, 如果银行通过出售债券将高风险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去的话,银行的安全性应该提高 才对。最终我才想通原来我是犯了经济学家们最大的一个禁忌,我假设了其他条件不变,也 就是说我假设了除我所要研究的证券化这一现象以外的其他条件是不变的。而通常来讲,万 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更重要的是,放宽管制以及证券化的发展加剧了金融市场的 竞争,从而使银行家们(更广泛地说是财务经理们)开始追逐更加复杂的风险形式。 当我认清了这一趋势时,论文也就一气呵成。我将标题定为《金融业的发展是否加剧世界的 风险》。华尔街时报曾在2009 年刊登一篇文章中对我的这篇报告发表评论: 拉詹先生认为,工人们赚钱的时候收益颇丰,赔钱的时候损失却很轻微,使得激励制度严重 失衡。这促使金融公司将资金投入于能够产生巨大收益的金融产品中,这种投资如果赔钱将 会损失惨重。 他提到了为债券风险提供保障的“信用违约互换”。拉詹先生称,承保人或其他人通过出售这 种看似风险较小的掉期合约获得巨大利益,可是违约情况一旦出现,损失也是极其惨痛的。 他还认为银行同样持有这样的信用证券,如果这些债券出现问题,整个银行体系将出现动荡。 他说,那样的话

文档评论(0)

maxm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