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对勾】20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1-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讲与练湘教版要点解析.ppt

【红对勾】20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1-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讲与练湘教版要点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别提醒 1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①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 背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谷 及海岸山脉,岛弧链。②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③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④地震及地热资源。 2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及风力、流水、冰川、波浪对地表岩石及风化产物所造成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及风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明显,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明显。如: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形成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华北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3 流水、风力沉积物颗粒大小具有分选性,而冰川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是杂乱无章的。 4 河流地貌 ①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②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黏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 ③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曲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堆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5 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方法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6 喀斯特地貌的形态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侵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 沉积 7 如何根据河流的流向、水文形状和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特征 ①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 ②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类型 a.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b.若水系为辐射状,该地形为山顶。 ③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a.含沙量大,则说明河流上游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b.若河流有结冰现象,则说明该河流冬季气温在0℃以下。c.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则说明该河流在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两次汛期。 ④根据河流的河床宽度、弯曲程度可判断地形 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例2  2010·重庆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 1 ~ 3 题。 1 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 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3 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剖析】 第 1 题,据图知高速公路穿过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且地势较两侧高,为山地。第 2 题,喀斯特地貌可形成石芽、溶洞等地形,石灰岩在湿热的条件下易发育成喀斯特地貌。第 3 题,柑橘为亚热带水果,亚热带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或常绿硬叶林。 【答案】  1 D  2 C  3 A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 要点一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重点    1.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矿石、矿床与地壳的关系 如下图 2.地壳的物质组成 1 元素、矿物和岩石 ①元素:地壳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其中含量最多的12种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磷、碳。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铝是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②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矿物通常以固态存在于地壳中,只有极少数是液态的 如自然汞 和气态的 如天然气 。 ③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叫岩石。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 又叫火成岩 、沉积岩 又叫水成岩 和变质岩三大类。 分类 形成过程 特点 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经冷却凝固而成 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