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郑敏《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关于作者 郑敏(1920- ),现代女诗人,福建闽侯人,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 1948年出版《诗集:1942-1947》。 深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和西方音乐、绘画熏陶的郑敏,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气质,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展开浮想联翩的画幅,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 九叶诗派(1938—1948) “九叶派”是上个世纪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代表诗人是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是这九位诗人作品的集结。九位诗人把自己比喻为一片片植物的叶子,他们说,我们是叶子,不是花。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写在20世纪40年代 。1939年郑敏考入西南联大哲学系,冯至是她的德文老师。郑敏是在冯至的引领下与哲学,也与里尔克的诗结下一生的情缘。她嗜读里尔克的诗,特别是对里尔克的名作《豹》更是情有独钟。她与里尔克一样,总是从日常事物引发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幅静物写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结着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哲思,建国前写的《金黄的稻束》就是这样的作品。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20世纪40年代写诗时的心态,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 —— 2001年4月8日清华园荷清苑 赏 析 1. 诗的开篇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 继而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 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 来做隐喻,把母亲比做金黄的稻束,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的品质。 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2. 接下来写到了收获日的满月,由“满月”来衬托人们因丰收而喜悦的心情,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情怀。 “暮色”“远山”勾勒了苍茫辽阔的意境。但似乎作者并不是单纯的在描写环境,“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表明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语。 3.“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写出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辛勤和坚强的赞美,紧承上文。 “低首沉思”指稻束沉思,暗示作者沉思,自然过渡。 4.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表明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美丽坚韧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想结晶。 整 体 感 知 《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整篇诗都围绕“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展开,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和母性的歌颂。 问题探究 一、“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