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2011年5月最高法院出台了一项司法解释,对拒不执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老赖”,将采取“限制高消费”的严厉措施。这项举措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近年来民事审判中强制执行的案件执行难的问题。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良性社会效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实现了其出台的初衷。本文先阐述了“高消费限制令”的内涵及依据,简单介绍了“高消费限制令”法律价值,就“高消费限制令”在实施中面临的几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对策。
关键字:限制高消费 执行难 保障对策
目 录
一、引言 3
二、“高消费限制令”的内涵 3
(一)“高消费限制令”的内涵 3
(二)“高消费限制令”的依据 4
三、“高消费限制令”的法律价值 4
(一)缓解民事执行难 4
(二)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5
(三)丰富民事强制执行手段 5
(四)加强对债务人还债的监督 5
四、“高消费限制令”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5
(一)操作性不强 6
(二)适用比例偏低 6
(三)难以把握高消费的标准 6
(四)高消费限制令的具体执行难 6
五、“高消费限制令”的保障对策 6
(一)提高立法层次 6
(二)明确适用条件 6
(三)正确把握高消费的标准 7
(四)规范程序启动 7
(五)协调隐私权的保护 7
(六)配合公告、悬赏举报等制度使用 7
(七)完善救济程序 8
六、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民事执行中“高消费限制令”探讨
一、引言
从2011年5月份“高消费限制令”颁布以来,目前对于该“限制令”主要有两种态度:一是乐观的态度,认为“高消费限制令”无疑给“老赖”的压力较大,可以有效促使“老赖”还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执行难问题。二是悲观的态度,认为“高消费限制令”仅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被肯定下来,威慑力不够,并且标准很难把握。“高消费限制令”在实践中虽然可能未能达到其预设的效果,但还是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 “高消费限制令”的内涵
(一)“高消费限制令”的内涵
“高消费限制令”是指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在采取法律赋予的各种执行措施后,被执行人仍以缺乏履行能力为由拒绝履行义务,但其各项消费行为又明显超出无财产者的水平,因此对其名称、住所及涉案状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通过限制其超过合理水平的消费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一项执行措施。“高消费限制令”最主要用于处理执行法院查找不到被执行人的财产或被执行人恶意逃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给付义务,但又进行高消费的案件。其实质是通过限制被执行人消费督促其履行生效裁判的一种执行措施,“高消费限制令对自然人的限制 1)不得在宾馆、楼、酒吧、舞厅、夜总会、桑拿浴室、健身房等高消费场所消费;
2)不得乘坐豪华客船、出租车飞机等高档交通工具和使用高档通讯工具;
3)不得购置高档商品、生活用品汽车及租赁写字楼办公;
4)不得出国出境;
5)不得购买、扩建、装修新建房屋;6)不得旅游、度假及为家庭成员支出大额费用;
不得对外投资(包括开办公司、购买股票债券等)。只能规定保留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费用,其他均属被执行财产范畴。
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限制
1)不得为其单位办理财产抵押、转让及为他人提供担保的职务行为;
2)不得公款在宾馆、、酒楼、舞厅、西餐厅、夜总会、桑拿浴室、健身房、高尔夫球场等高消费场所消费,也不得批准其工作人员公款进行上述消费;
3)不得向其工作人员发放奖金和分配红利;4)不得出国出境;
5)不得在单位报销乘坐出租车、火车卧铺、飞机、轮船四等以上舱位等交通费用。 “高消费限制令”作为一项强制执行措施也好,作为一项法律制度也好,无疑是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一种限制和剥夺,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在被执行人脸上上“老赖”两个字,让他们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们只能如今确实存在这样的现实,逃债之风屡见不鲜,信用环境恶劣,一些人连法院的生效判决都可以置之不理。法院很难找到他们的财产,也就无法对他们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这些现象的深层危害是整个社会信用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法院尝试用“高消费限制令”来对付那些“老赖”,希望通过限制被执行人的高消费行为,迫使其履行偿债义务,让恶意逃债付出更代价。这一举措实践中解决了部分难以执行的“骨头案”。激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结果,案件当事人中有人主动找到法院或申请执行人,有的偿还了欠款,有的制定了还款计划。目前,首批“高消费限制令”公布的案件中已有160多万元案款执行到位。由此可见,确实也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从而为最终达到净化信用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目的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最高法院限制高消费的举措,法学专家大都表示认同。认为此举在当前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及,有助于解决“执行难”问题。中国目前司法活动中普遍存在执行难的问题,是债务人法律意识淡薄,不严守信誉造成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