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评讲.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评讲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夙愿(sù)戕害(qiānɡ)攘袂(jué) 聒噪不已(ɡuō) B.眷属(juàn) 熨帖(yùn)福祉(chǐ) 虎视眈眈(dān) C.天籁(lài) 菱角(lénɡ) 戏谑(xuè) 斗牛之间(dǒu ) D.鬼蜮(yù) 蜚声(fēi) 亵渎(xiè) 脉脉含情(mò) 1.D;A.攘袂(mèi)B.熨帖(yù)福祉(zhǐ)C. 菱角(línɡ)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执政党的好作风是炼出来的,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在挫折与失败的磨难中,甚至 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千锤百炼出来的。如果执政党的一些做法让百姓置疑和不满,对 人民的意见充耳不闻,一意孤行,把自己的行为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一旦引起人民 的反感乃至抵触,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A.千锤百炼 B.置疑 C.充耳不闻 D.乃至 B.置疑:怀疑(用于否定),如:不容置疑,无可置疑。质疑:提出疑问。此处应用“质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雾霾天气的形成通常是因为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所致,它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B.扩大医疗资源供给,鼓励社会办医,打破当前公立医院垄断局面,不但需要消除政策歧视,而是需要减少审批程序。 C.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APEC会议所选定的会址都要力求体现东道主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D.广东自贸园区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为重点,探索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模式、新路径。 D A.句式杂糅,应删去“所致”; B. 关联词“不但”、“而是”搭配使用不当;C.搭配不当,“会址”不能够“体现”“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 , , , ,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①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 ②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③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 ④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⑤可是人的对于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满足 A.①③⑤④② B.②③①⑤④ C.③①⑤④② D.③⑤④②① B 先由中国圣人入世又出世②引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③①⑤④又推导出未来哲学也可能既入世又出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长咸集 都 B.俯察品类之盛 万物 C.夫人之相与 交往 D.终期于尽 期待 D 期:至,及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 ①介词“在”,引出处所②介词“对”,引出对象③动词“往”,“到达”④助词“的”。 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译:(我们)引来清流急湍作为浮杯流觞的曲水,依次坐在曲水旁边。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或者因为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之中,无拘无束,旷达放纵。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译:以往所喜欢的事物,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发感慨。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我)原本知道将死与生视为一件事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是虚妄杜撰的。 B “或”应为“有的人”,“因”应为“把”“通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缘由。 B.第③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 C.第④段以“感”字作结,充满了消极、悲观绝望的思想情绪,但是又相信后世读者会从这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