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陪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试论中国陪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陈文豪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台湾彰化) 一、前 言 中国古代王朝建立首(国)都作为政治中心之外,某些朝代还因特 殊的需要而设立陪都。陪都是在首都之外另设辅助性都城以加强中央 集权统治的一种政治性制度。①陪都有时又称行都、留都、别都。行都 含有必要时朝廷前往暂驻之意,留都一般是在迁都之后对旧都的称呼, 别都则是指首都之外的另一都城。陪都一般不设中央政府机构,并非 全国政治中心。②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最早设立陪都的是西周,战国 时期的燕,后汉,三国的魏、吴,北魏,隋,唐,五代的梁、唐、晋、汉,宋, 辽,金,元,清③及民国时期均有陪都的设置。陪都的设置,不仅只有一 个、二个,甚至有三个、四个,因此,形成一种多京制度,最多的是金朝有 六京的设置。④ 这种多京制的现象成为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的特点,因此,引起学 者的重视,针对各个时期的多京制,或是某一城市多次成为陪都的情形 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故本 ①陈桥驿主编.《中国都城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 刷).第7页.(陪都制度)条。 ②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 刷).第84页。 ④同前注引书,第84—92页。 ④脱脱监修,《金史》,百衲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1976年12月第四版),卷7, 《世宗本纪中》载,大定十三年(1173)“七月庚子复以会宁府为上京。”即在中都大兴府、东京辽 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外,又恢复了海陵贞元元年(1153)废去的上京会 宁府名号,形成六都并立的局面。 466 试论中国陪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拟就陪都史研究进行回顾,加以检讨,并就中国陪都史研究中的理论 及几个争论问题,略陈己见。 二、中国陪都史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陪都史研究的中文论著,据个人不完全的统计,有论文 157篇、专著9部;外国学者的论著,有专著1部,论文38篇。这些统 计并不全面,遗漏者尚多,同时某些既具有都城性质也有陪都性质的都 城的有关论文并未全在统计之列,因此,有关陪都史的研究论文,并非 仅此百篇而已。 在所见157篇中文论文中,大约可成几个方向来分析: 通论:6篇。 周代陪都研究:3篇。 汉代陪都研究:1篇。 唐代陪都研究:15篇:(含译文1篇)。 辽代陪都研究:14篇。 金代陪都研究:7篇。 元代陪都研究:47篇。 明代陪都研究:11篇(含2篇书评)。 清代陪都研究:1篇。 民国陪都研究:48篇。 渤海陪都研究:4篇(含译文1篇)。 国外陪都研究:38篇。 从上述统计分析,可知有关陪都的研究,偏重于唐、辽、金、元的陪 都及抗战时期陪都重庆。在内容方面,对于唐代陪都研究,偏重于两京 城坊的考订;对于辽、金、元陪都的研究,以考古调查为主;与抗战陪都 重庆有关的论文,则以掌故琐记为主。不过,后者仍有刘敬坤、富兵合 撰之《民国时期的首都、陪都与行都》,江柏炜的《南京首都建设计划与 重庆陪都十年计划之初步比较》,黄立人、郑洪泉合写的《关于“陪都”史 研究的几个问题》及郭文毅、吴宏岐合作的《抗战时期陪都西京3种规 划方案的比较研究》等文较值得重视。 467 古都学、地名学及历史地理学其他问题 刘敬坤、富兵之文旨在说明民国初年首都选址的过程,及抗战前 后陪都设置的情形。指出民初临时政府先建于南京,很快即北迁北 京,北京成为首都。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宣布建都南京,但 北洋政府仍继续存在于北京,直至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底定北京 后,改北京为北平,南京才具有合法意义上的首都。后因受日军入侵 威胁,国民政府于1932年3月至12月移驻洛阳,定洛阳为行都,并 于同年3月改长安为西京,定为陪都,直至1943年撤西京改为西安 为行政院直辖市,次年9月6日,明令重庆为永久首都。1946年5 月5日,国民政府宣布还都南京。国民政府接受抗战后建都

文档评论(0)

liyb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