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风荷载的大小与基本风压、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荷载体型系数和风振系数有关。《荷载规范》规定,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述公式计算: (1) 当计算主要承重结构时 (2) 当计算围护结构时 1.6 风荷载 1.6.1 基本风压 基本风压是风荷载的基准压力,一般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m高度处10min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最大值确定的风速,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按公式w0=1/2pv02确定的风压值。 基本风压可从《荷载规范》附录中查得。 风荷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可分别取0.6、0.4、0。 1.6.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风速是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故风压也是随离地面高度增加而增加的。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主要取决于地面的粗糙程度。但当离地面450m以上时,风速即不受地面粗糙程度的影响,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常数。 地面粗糙度是指风在到达结构物以前吹越过2km范围内的地面时,描述该地面上不规则障碍物分布状况的等级。规范将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1.6.3 风荷载体型系数 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风作用在建筑物表面上所引起的实际压力(或吸力)与来流风压的比值,它描述的是建筑物表面在稳定风压作用下的静态压力的分布规律,主要与建筑物的体型和尺度有关,也与周围环境和地面粗糙度有关。 几种常见体型建筑物的风荷载体型系数见表1.6。 表1.6 常见建筑物的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1.6.4 风振系数 《荷载规范》规定,以风振系数βz来描述动力反应的影响。 规定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结构,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的塔架、桅杆、烟囱等高耸结构,应采用风振系数来描述风压脉动的影响,具体计算方法见规范。 对于高度低于30m或高宽比小于1.5的房屋以及自振周期T1<0.25s的塔架、桅杆、烟囱等高耸结构,取βz=1.0。 一、抗震的基本知识 震级 :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震级的测试方法:利用标准地震仪距离震中100公里 处记录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面位移。 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 地震时在一定地点振动的强烈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烈度 (12个)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乙类建筑—— 丙类建筑—— 丁类建筑—— 甲类建筑—— 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属于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建筑 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抗震设防目标 (三水准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 第二水准: 第三水准: 当遭受到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简称小震)影响时,建筑一般应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即“小震不坏” 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影响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经 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能继续使用。即“中震可修” 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简称大震)时 ,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即“大震不倒”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 第二阶段设计: 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以抗震构造措施来加以保证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二、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建筑物由于地震而发生强迫震振动的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惯性力。 由力学知: 加速度反应谱曲线 体系的加速度 地震作用 反应谱理论 单质点弹性体系 多质点弹性体系 单质点弹性体系计算简图 质点 (单层房屋、水塔) 惯性力 位移 最大加速度 地面运动位移 最大加速度 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地震影响系数曲线)—P28 设计特征周期 与场地类别有关 与设防烈度有关 P29表2-10 三、等效水平荷载计算方法 底部剪力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 弹性时程分析法 1. 8度地区Ⅰ、Ⅱ场地; 2. 7度地区,高度大于100m ; 3. 8度地区Ⅲ、Ⅳ场地,高度大于80m ; 4. 9度地区,高度大于60m。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刚度与质量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建筑物 一般高层建筑物 用于下列建筑: 1. 底部剪力法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