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具体学习心理(二)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1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教育心理学 刘 亚 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简介 概论:对象、历史、方法 心理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个性发展、个体差异 学习心理:学习理论、具体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心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教师心理 第七章 品德心理 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 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即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指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道德行为准则)做出某种社会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在人的个性中,品德是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心理品质,其最典型、最集中地体现着人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核心成分。 品德的特点: 1. 品德调节的是人的社会行为,即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行为。 2. 品德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 3. 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区别: ①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是个体心理现象。 ②道德产生于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受到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 联系: 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而社会道德也无法离开个人的品德而存在。 品德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发展意义。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四分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通常表现为人对道德现象或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就形式而言,道德情感大致有三种:①直觉的道德感、②形象的道德感、③伦理的道德感。 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紧密联系着,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道德动机的基础。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排除内外障碍、将道德行为付诸实践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表现为积极进取和坚韧自制两种行为方式。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 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各种心理要素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在人的道德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知的倾向和深度。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中个体意识力量的来源,道德意志又影响着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形成的速度和水平。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的指导和道德情感的催化以及道德意志的调控下通过一定的练习和锻炼形成起来,道德行为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知,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 第二节 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1932年出版《儿童道德判断》是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牌。 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他通过研究儿童对这两方面的认知,揭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法(谈话法)、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根据外在道德法则而作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外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道德判断。 自律道德: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不平等、公道不公道等标准判断是非,这是一种受儿童自己所具有的主观价值支配的道德判断。 同伴交往是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和实在论解放出来的最重要途径。 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5-6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处于无规则阶段,他们虽然已能接受规则,但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于他的行动还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 6-8岁的儿童绝对地顺从权威,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他们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神圣的、不可变更的,因而处于他律道德水平。 3.可逆性阶段(8~10岁) 9-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性特征,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道德水平。 4.公正阶段(11~12岁) 11-12岁以后进人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