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发生及杀菌剂防控技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铃薯病害发生及杀菌剂防控技术 王文桥 汇报内容 • 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病害发生 • 化学防治及病原菌抗药性问题 • 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 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 1、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病害发生 • 地上部分: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黑胫 病、枯/黄萎病、病毒病等。 地下部分:粉痂病、疮痂病、环腐病等。 贮藏期病害:环腐病等其他细菌性病害,干 腐病、晚疫病、早疫病。 • 二十八星瓢虫、蓟马、蚜虫、金针虫、蛴螬 等。 马铃薯晚疫病 • 毁灭性病害,曾引起爱尔兰饥饿,导致约100万人死亡和人口大迁徙。 • 引起茎叶死亡、块茎腐烂和植株提前枯死。 • 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年份,损失可达20%-40% 。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 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最早发生在下部叶片,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 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茎部或叶柄染病,显褐色。 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产生一圈白霉,叶背最为明显。 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扩展慢。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 子越冬。遗留土中的病残组织和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 初侵染源。 传播: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病菌以幼苗茎基部沿皮层 向上发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茎上条斑,病苗和病菌长 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苗成 为田间的中心病株。病菌能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 被动的在土壤内移动,还可以在病薯与健薯上繁殖。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间接萌发 ,内含物分裂形成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成球 形休止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子囊 可直接萌发成芽管。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发后从 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大约3天的潜伏期 ,多次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 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眼及皮孔等处侵 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 以内为多。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 • 气候条件:典型的流行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温度 ,湿度影响最大。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 引起大流行,造成马铃薯大幅减产或绝收。 • 在马铃薯花期封垄后,遇到连阴雨天或雾天、日平均气温在16-22℃、空气相对湿度大于 75%时,晚疫病很易大发生。 • 品种抗病性: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异。垂直抗性(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 性抗病性);水平抗性(非小种专化性的,多基因遗传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病性)。 • 耕作与栽培措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 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 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使植株生长衰弱, 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危害。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控制 • 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抗病品种。 • 轮作换茬。 • 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可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 加强栽培管理。 • 发病前,喷洒保护性杀菌剂,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 在马铃薯生长期加强病害监测。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深埋销毁,在中心病株 周围用内吸性药剂喷雾,间隔7-10d,连喷3-4次。若雨水频繁,喷药间隔期适当缩短 ,扩大喷施范围,补喷1-2次。 • 发病初,交替喷洒不同内吸性杀菌剂及其混剂。 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效果(河北坝上) 2 药剂 商品名 施药剂量(g a.i. /hm ) 病情指数 防效 (% ) 50% 烯酰吗啉WP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