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长风帖》 王羲之《游目帖》 第五学习主题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导入 秦兵俑 编钟 当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听到战国编钟奏出的美妙乐曲时,参观者们激动地说:“奇迹,世界奇迹!”当走进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看到声势浩大的军阵时,参观者们激动的说:“奇迹,世界奇迹!”战国编钟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堪称世界奇迹?它们在中国和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什么重要地位? 战国编钟 骨笛 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7800-9000年,共25件。系用丹顶鹤的腿骨制成,骨笛上7孔,已具备有音阶结构,这是中国考古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湖北随州战国时期曾侯乙墓编钟出土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音乐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湖北随州发现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在1978年出土了完整成套的乐器。 其中的一套编钟,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国之重宝。 曾侯乙,是战国时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 曾侯乙墓编钟(复原) 《楚商》 曾侯乙墓乐队布局 曾侯乙墓的彩绘竹排箫 墓东室有琴(十弦)、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两件和悬鼓一具。沿北墙放有编磬(qìng),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建鼓。此外,还有篪(chí 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两件,排萧两管,瑟七件和枹(fú 鼓槌)鼓等。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侧(秦始皇陵的附属建筑 属陪葬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军阵) 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前锋局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军阵) 秦始皇陵兵马俑欣赏 车轮遗迹 彩绘俑 绿脸俑 跪射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3号坑(军事指挥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3号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3号坑 立射俑 将军俑 跪射俑 骑兵俑 步兵俑 鞍马俑 秦俑面部 秦俑发式 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dàn]斋。原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故宅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有《兰亭序》《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橘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尊为“书圣”。 王羲之故居纪念馆 兰亭 兰亭在浙江绍兴市西南的兰渚[zhǔ]山下。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27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王羲之《兰亭序》就是在这里书写的。全篇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其中有20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fú)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鹅池 清康熙帝亲书《兰亭序》 碑亭 《兰亭序》晋朝人称《临河序》,后人又称《修禊[xì]序》《禊帖》《兰亭诗序》。据说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chāo]等41人在山阴兰亭流觞[shāng]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qiú]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 《兰亭序》中形态各异的“之”字 王羲之《寒切帖》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第五学习主题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