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 王璐随着世界各地工业化、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已成为人类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的复合污染,有机污染物与无机污染物的混合污染和颗粒物、颗粒携带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的交织污染,已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了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健康与生存。 C:\Users\lenovo\Desktop\1859936-102-1430[1].mp4 三.植物修复机理 3.1植物吸附与吸收 植物对于污染物的吸附与吸收主要发生在地上部分的表面及叶片的气孔。在很大程度上,吸附是一种物理性过程,其与植物表面的结构如叶片形态、粗糙程度、叶片着生角度和表面的分泌物有关。 吸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植物用枝干表面吸收气体分 子和固体颗粒;另一种为叶内积累,即植物利用其叶面皮孔直接吸收并储存有害气体,尤其是当湿度增大时,植物对可溶性气体的吸收量也大大增加。另外,由于光照条件可以控制叶片气孔的开闭,显著地影响植物生理活动,因而对植物吸收污染物有较大的影响。 3.3 植物转化 3.4植物同化和超同化 植物对SO2的吸收和同化作用 C:\Users\lenovo\Desktop\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doc 植物对NO2的吸收和同化作用 C:\Users\lenovo\Desktop\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doc 四.植物抗逆性 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 自然界一种植物出现的优良抗逆性状,在自然界条件下很难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是因为不同种植物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不同植物吸收和吸附污染物的能力是不同,它与植物的生化,生理指标和形态特征有关。 随着植物被作为吸收和吸附污染物的一个工具,沿街种树是减轻城市污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因此,应该依据科学标准来选择用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植物种类。一般来说,自然界有以下四种植物类型: 五.影响植物耐受性的因素 5.1 形态特征 在确定植物对污染物抵抗性能力的时候,植物的形态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的特征,比如像内陷气孔,厚角质层,小而密集的细胞和细胞壁的栓化作用等等。这些都可以阻止污染物进入叶子和细胞。污染物质也能导致角质层蜡的侵蚀(细胞表皮蜡质),它能像一个栅栏一样通过叶片表皮阻止污染物进入,因此,就空气污染的侵蚀效应来说,蜡质角质层对于植物抵抗外界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5.2 细胞液PH 5.3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的主要触发分子,对于评估植物的耐受性来说,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叶绿素的损耗可以直接降低植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植物枯萎而失去活力,直接影响耐受性。 5.5 相对含水量 水是植物生存的先决条件,缺水会对陆生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胁。正常的水分需求情况可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在污染环境下,蒸腾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植物过分干燥,因此,植物对相对含水量的水平决定了它对大气污染的耐受性。 六.植物修复的前景 七.个案研究 总结 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来治理大气污染,尤其是近地表大气混合污染是近年来国际上正在加强研究和迅速发展的前沿性新课题。 但植物修复也并非完美无瑕的,其自身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如本身耗时长,受生物量、生长周期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所吸收的污染物有可能又重新释放到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或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而污染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植物修复投入实际应用。 1 step 研究内容 在鲜叶样品叶绿素分析中,主要测试PH值,硝酸还原酶的活动情况,相对含水量和抗坏血酸含量,而干燥的样品被用于硝酸盐和硫酸盐含量估计。 为了评价植物的缓解空气污染物的作用,在勒克瑙(印度北部城市)城开展了一项研究,这个城市分为三个地区即横穿Gomit,中央和南部。在每个区域,不同的十字路口代表不同的拥堵和交通密度,所以需要在不同的季节分别进行空气的监测和植物样本的收集,以测试出在城市污染最小化的有效性。通过使用来自植物的详细生化值估算获得的数据样品,空气污染容忍指数(APTI),二氧化硫容忍指数(STI)和二氧化氮耐性指数(NTI), 研究者得出三者的换算关系如下: 测 试 项 目 烷烃 环烷烃 芳香烃 A=叶片抗坏血酸含量(mg/g DW) T=总叶绿素含量(mg/g FW) P=叶提取物的pH值 R=相对含水量(%) A=叶片抗坏血酸含量(mg/g DW) T=总叶绿素含量(mg/g FW) P=叶提取物的pH值 R=相对含水量(%) S=叶硫酸盐含量(%) A,P,T,R同上 NR=叶硝酸还原酶活性 (μ摩尔NO2-/h/g FW) N=叶硝酸盐含量(mg/g dW) 抗坏血酸含量可以通过(T + P)的乘法法则来测量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