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 取起重机为研究对象。作用在机上的力有:载荷的重力W2、机架的重力W1、平衡锤重W3,以及轨道的约束反力FAy和FBy,其受力图如图所示。 (1)要使起重机不翻倒,应使作用在起重机上的所有力满足平衡条件。 当满载时,为使起重机不绕B点翻倒,这些力必须满足平衡方程ΣMB(F)=0。在临界情况下,FAy=0。此时求出的W3值是所允许的最小值。 由ΣMB (F)=0 W3min×(6+2)+W1×2-W2(12-2)=0 当空载时,W2=0。为使起重机不绕点A翻倒,所受的力必须满足平衡方程ΣMA(F)=0。在临界情况下,FBy=0。这时求出的W3值是所允许的最大值。 由ΣMA(F)=0, W3max(6-2)-W1×2=0 起重机实际工作时不允许处于将翻倒的临界状态,要使起重机不翻倒,平衡锤重W3的范围应是: 7.5kN<W3<110kN (2)当W3=20kN且满载时,起重机在力W1、W2、W3、FAy及FBy的作用下平衡。应用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求约束反力。 由 ΣMB(F)=0 FAy×4-W2×(12-2)-W3×(6+2)-W1×2=0 由ΣFy=0 FAy+FBy-W1-W2-W3=0 FBy=220+50+20-25=265kN 解: 取坐标系如图,平衡方程为 三个未知量,只有两个方程,无解 改用二力矩式方程: 仍然无解 需要新的理论,在第四章继续学习 练习环节: 3-1: 3-2: 3-3: 3-4: 3-5: 3-6: 3-7: 3.2.2合力矩定理 mo(P1)=Ob1?OA=Y1 ?OA mo(P2)=–Ob2?OA=Y2 ?OA mo(R)=Ob?OA=Ry ?OA Ry=Y1+Y2 两边同乘OA: Ry ?OA =Y1 ?OA +Y2 ?OA mo(R)= mo(P1)+ mo(P2)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平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力系各分力对 同一点力矩的代数和。 mo(R)= mo(P1)+ mo(P2) ……+ mo(Pn) =?mo(P) 解 根据合力矩定理得到合力对O点的矩。 例4.5 已知F1=4kN,F2=3kN,F3=2kN,试求下图中三力的合力对O点的力矩。 3.3 力偶及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3.3.1 力偶和力偶矩 ? 力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 力偶臂:两个相反力之间垂直距离d 1.力偶 力偶与单个力一样,是构成力的基本元素。 力偶面:两个力的作用平面 力偶矩:力与力偶臂的乘积并冠以适当正负号 m=±Fd (1)力偶特点: 1.力偶中的二力不满足二力平衡公理,故不是平衡力系。 2.力偶不会引起物体的移动效应,只能使物体发生转动效应(纯转动)。 3.力偶在任何坐标轴上的投影都等于零。 (2)力偶矩 ★ 方向:逆正,顺负。 单位:KN.m或N.m 注意: 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取决于力偶矩的大小、力偶的转向及力偶的作用面,此即力偶的三要素。 ★4.3.2 力偶的性质 1)力偶不能合成为一个合力,所以不能用一个力来代替。 2)力偶对其作用平面内任一点矩都等于力偶矩,与矩心位置无关。 3)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它们的力偶矩大小相等,转向相同,则这两个力偶是等效的。 推论1 力偶可以在其作用平面内任意移动或转动,而不改变它对物体的转动效应。即物体对物体的转动效应与它在作用平面内的位置无关。 推论2 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力偶的转向不变,可同时相应地改变组成力偶的力的大小和力偶臂的长度,而不改变它对物体的转动效应。 M=20kNm 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偶,称为力偶系。 作用在同一平面内的力偶系称为平面力偶系。 3.3.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d d 设有两个力偶 1、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式中 MR表示合力偶矩, 表示原力偶系中各力偶的力偶矩。 2、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平面力偶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所有各力偶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对于平面力偶系的平衡问题,利用平衡式可以求解一个未知量。 例4.6 如图示的梁AB,受一力偶的作用,已知力偶,M=20kNm,梁长l=4m,梁自重不计,求A、B支座处反力。 解 取梁AB为研究对象。 梁在力偶和A、B两处支座反力作用下平衡。 M 4m FAy M FBy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建筑工程教训案例要点.ppt
- 建筑工程立面造型设计要点.ppt
-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一)要点.ppt
- 建筑工程铝模板全过程施工工艺图解(效果照片)要点.ppt
- 建筑工程模板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要点.ppt
- 建筑工程起重机械管理培训讲义(90余页图文并茂)2要点.ppt
- 建筑工程全过程要点.pptx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案例要点.ppt
- 建筑工程施工编制要点.ppt
- 建筑工程施工典型质量问题案例超清图文集锦要点.ppt
- 2025年中国楼宇门数据监测报告.docx
- 2025年综合类-中级房地产经济-第十二章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100道合辑.docx
- 2025年中国90°外螺纹弯头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卷边筒数据监测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超细银包铜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单路VGA双绞线音视频发送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打印标签铜版纸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拼装式小箱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中国船舶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2025-2028版.docx
- 2025年中国防水纸箱数据监测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