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香港建筑 建筑学12-3 陶陶 目录 香港的环境和历史 香港建筑的发展轨迹 香港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师制度 现代香港的建筑实例 香港地理位置:位于珠江口东侧,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及被称为离岛的大屿山及其他岛屿。 历史: 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就有使用新石器和陶器的居民在香港居住。捕鱼、采珠、煮盐是古代香港的主要产业。明代以后香港逐渐成为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时的泊口,鸦片战争前的香港,建筑类型以居住建筑为主,另有庙宇,祠堂,店面等。形式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院落式建筑,如邓氏吉庆围,新田文氏大夫第,上水廖氏万石堂.等 香港的环境和历史 鸦片战争前,战争后。 鸦片战争前: 吉庆围呈长方形,占地45亩(长约100米,宽约90米),设计整齐、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是典型的围村建筑。青砖围墙高6米,墙基用石筑砌而成,壁上有炮口,围墙四角,均筑有更楼,围内有住屋及小里巷,正中为一条由正门伸延至村尾神厅的大街。围外原有一道10多米宽的护河围绕,后来出入口一面被填平,现时只余面向锦田公路一段保留了数米宽的河面,其余两面为露天明渠。吉庆围只有一个出入口,设连环铁闸,门口外有一块记载邓氏历史的铜牌。 新田大夫第 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新田永平村. 建筑特色 大夫第可以作为香港早期中西文化汇集的佐证,其建筑方式、结构和外形以至装饰虽然均根据中国传统手法,材料也运用广东清水青砖、灰瓦和陶瓷,屋脊精巧以戏曲人物《杨家将》为主的陶塑正脊更出自石湾名家文如壁。大夫第为两进式三间两廊的格局,主楼呈九宫格式布局,中轴线上有门厅、天井和正厅,而两边是六间厢房和正房;上层的阁楼,可用作书房或客房;但布局并非完全以“轴”为中心,左右也不对称,最特别的是左翼的花厅及内院,右翼是厨房及厕所。有些装饰细节更蕴含西洋风格,宅内门头上刻有洛可可式的浮雕,窗门有彩色的玻璃,砌成不同形状的几何图案,二楼回廊的栏杆有十字形的装饰图案,混合了中西不同风格。 上水廖氏万石堂 上水廖氏的祖祠是廖万石堂,为永定二十一世孙廖瑛于乾隆十六年所建,建祠之地为龙脉之首,相传北宋廖族祖廖刚及其四子都任高官,每人俸禄两千石,合计万石之意。廖万石堂曾作书塾、祭祀、集会、办喜事及招待达官贵人之用,现在对外开放作参观之用。另外,东西两斗各有分祠,西斗分祠为“明德堂”,又名应凤廖公家塾,建于1828年,东斗分祠为“显承堂”,又名应龙廖公家塾,建于1838年。两者以供族人祭祀婚丧及集会之用,两者及廖万石堂现在均为香港的法定古迹或历史建筑。 这座“廖万石堂”,建筑精巧,古朴典雅,高二层,内有宽大的堂屋,雕刻造型,都很美观,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在香港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如此古典的建筑,可说是凤毛麟角。所以港英政府,也把这座“廖万石堂”,列为香港的文物古迹之一,加以保护。 鸦片战争后,英军侵占香港,在这殖民统治的150年里,香港(自由港)特征是经商,办企业等高度自由开放,2、以多元化经济结构3、市场经济高度国际化。 由于这个政策,外加香港人的艰苦奋斗,香港从1842年一万居民小岛发展成20世纪90年代600万人口的国际都市。 香港建筑的发展轨迹:建筑业和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 段: 1、转型期 总括:1950-1970,包括了经济的大调整,加工业的成型。就建筑而言,完成了建筑业的准现代化,完成了为香港多数人居者有其屋的任务。 过程:1949前后,居住问题严重,1953年大火,大规模和有效的解决居住问题。街区公共设施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朝鲜战争期间,损害了香港的转口贸易,导致经济向加工业转轨,促成功业楼宇发展,这个时期,房地产业迅速成为香港经济中的一大重要产业。 2、拓展期: 1970-1984,这是建筑业的拓展期。工业向资本与技术密集阶段转变,制造业有些进入世界前列,这种高速发展,为工业楼宇和货仓的建设提供动力。同步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进入大规模拓展。地铁等。政府开始制定和规划,《香港发展策略》。十年建屋计划,解决居住问题。后来,住宅不是以前的低标准住屋了,形成高层住宅设计模式。另外,香港的娱乐建筑,度假村等取得众多成就。 香港1950年代住宅图片 3、成型和大发展时期 1985-2000,香港经济的成型期,也是香港建筑在总体上成型和大发展时期 1980年,一国两制奠定了这个时期香港发展的基础,改革后的内地经济需求极大刺激香港的转口贸易。电子业,金融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工业楼宇需求减小,写字楼和其他第三产业建筑供不应求。在居住建筑方面,政府推出长远房屋策略。大力改造老市区。 香港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师制度 19世纪,香港居民大多数华人,因此中国文化始终是香港文化的主要成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建筑构造最终版要点.pptx
- 建筑和规划典范_彼得卒姆托要点.ppt
- 建筑和规划典范_博塔要点.ppt
- 建筑和规划典范_赖特要点.ppt
- 建筑环境学_03建筑热湿环境及其工程应对策略要点.ppt
- 建筑环境学第3章热湿环境-2要点.ppt
- 建筑机械要点.ppt
-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学习要点.ppt
- 建筑基桩检测要点.ppt
- 建筑及园林制图基本知识要点.ppt
- 2025年成都市玩偶生产荧光涂鸦互动玩偶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成都市海绵生产用于体育馆室外运动场地透水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体操鞋企业团建运动应用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溶洞极限运动(速降)场地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涵洞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扎带安全防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牦牛育肥产业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旅拍宠物陪伴拍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进口食品节庆主题快闪店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洗选厂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