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烈士塔·英雄魂
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09美术班 贺 佳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今天,我再次走近新乡市延津宾馆院内的烈士纪念塔,又一次吟咏着这句话。
塔身分两层,六面,砖石结构,下有底基,周围有栏杆,下层嵌有六块碑,碑上刻有革命烈士英名和革命烈士纪念塔碑记。
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我向你们致敬!
“七七”事变后,日军沿京汉线进攻中原,延津县城于1938年春沦入敌手,一时烧杀抢掠,盗匪蜂起,民不聊生,我县勤劳勇敢的二十多万人民于饥寒交迫之余,重以亡国之痛。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亡,谋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敌后革命根据地,延津地境虽偏,但为冀鲁豫边区的西南门户,这样,以保家自卫为宗旨的地方武装民众自卫团应运而生。
贾子和,又名贾普义,延津县胙城乡王堤村人,贾子和团为全县四个民众自卫团之一,具有一定战斗力。日伪采取封官许愿、软硬兼施的手段,妄图利用贾团阻止八路军向太行堤南伸展,贾子和晓以民族大义,坚定抗日决心,排除种种阻力,毅然率领全团官兵抗日致敌。
我根据地在党中央、毛泽东的领导下,奋战七年,灵活运用游击战,大小战斗三千多次,消敌、伪、顽、杂一万余人。1945年冀鲁豫子弟兵为收复失地,以十六团为主攻,经过一夜激战,驱逐了盘踞延津八年之久的日寇,消灭伪军一千余人,肃清敌氛,还我山河。战争中,不少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
1946年端阳节之战,李慕远率保卫队同流匪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药竭,十多人均以身殉难;1947年常辛庄战斗,王纪周不幸被俘,立场坚定,宁死不屈;民兵袁可仲,挺胸直立,大骂敌人,从容就义……此外,王新元父子、王云曾、曹从之、李同庆等数百名同志,皆为人民解放事业壮烈牺牲。他们虽不被记入史书,却以一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再次细读碑文,上层正面为大文豪郭沫若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背面为原新乡市军分区司令员张公干敬题的“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已囊括了革命先烈精神品质的全部。
碑残益显岁月重,革命英烈示范后世,其死着实重于泰山,请日本人尊重历史!
为解放延津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 指导老师: 李 红 燕 )
延津的符号
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09美术班 耿广珍
河南位于神州大地的中原地带,延津地处豫北平原,古称酸枣县,又是古黄河重要渡口。历尽沧桑变化的延津古城,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延津县西环城路东有一院落,那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纪念馆所在地。英烈总是不得善终,由于叛徒出卖,陈玉成被捕,结果被押送北京,此时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闻讯,急率军入豫,捻军也开赴洛阳,谋求拦截囚车。清政府闻讯后惊恐万分,急令途中在延津处斩。1862年4月22日,在延津西校场玉石关帝庙,陈玉成英勇就义,时年26岁。延津人民感其功德,偷偷掩埋其尸,并筑土修墓,数月焚香不止。延津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4月5日在陈玉成就义处竖起墓碑作为纪念。烈士业绩已幻化为省级文物的一个符号……
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延津县南街县宾馆院内,为纪念解放延津县而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作为冀鲁豫边区西南门户的延津,解放前百余年间,在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下,久已民穷财尽,苦不堪言。然而,那个凄苦的年代也造就了一个个勇于反抗的英雄人物。李慕远、王纪周、刘逢智、袁可仲……革命烈士纪念塔记载了一个个为中国革命献出生命的忠魂英骨。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虽不及见,然身存当时,垂范后世,先烈们的死着实重于泰山,永垂不朽!
县城大觉寺内的万寿塔,塔埔广唐寺内的白马塔,高耸在延津这片土地上,日复一日地俯瞰着这里的一切;文庙牌坊、花牌坊经历着历史的风风雨雨,虽已失其金碧辉煌之旧貌,不变的却是它们的本色。
这些,作为物质财富被永久地保存下来,它们默默诉说着那一段段被历史烟云所笼罩的遥远历史,它们感知了延津的兴衰荣辱,也明白了延津的快乐忧伤。历史对延津是宠爱的,在漫长的岁月里,黄河文化也孕育了许多灿若星辰的仁人志士。
数风流人物,还看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延津试验站的科技工作者。1988年,他们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承担延津县黄河故道风沙化土地开发治理研究任务,面对无电缺水、风沙弥漫,满目荒芜的景象,他们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在贫瘠的沙荒地上,硬是建成了一个瓜果满园、林茂粮丰、草盛畜旺的绿州,使科学技术在沙荒地区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他们是丰碑,其精神激励我辈与后人前赴后继。
延津历史在前进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及我们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便是我们延津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形态,怎几个符号了得?
全国著名作家刘震云说: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养育他的故乡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