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种 群 数 量 “S” 型 增 长 曲 线 K/2 K 时间 种 群 数 量 增 长 率 D: 出生率=死亡率,即 种群数量处于K值。 C: 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最大,即种群数量处于 K/2值。 A B C D D C D C 种群增长率最高的点在? 此时种群数量是多少? C K/2 K值是个固定值吗? 不是,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 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防治有害生物,应在种群数量达到 以前就应采取相应措施。 K/2 K/2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环境因素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变化 种群数量呈现波动;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 六、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为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 既要使生物资源的产量达到最大,又不危害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砍伐、捕捞、狩猎后,保证种群的增长速率为最大值。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有害生物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降低环境的负荷量(K值)。如鼠害防治可通过严密封存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老鼠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K值。 4、为引进外来物种提供理性的思考。 必须考虑所引入的外来物种是否会构成对原来物种的危害,即是否会构成生物入侵。 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B 练习 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问题。 (1)如果种群处于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 ? (2)如果将种群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是 ? a b 作业 完成导学案13份 预习课本P68实验部分 酵母菌的计数 (1)计数工具——血球计数板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放大后的计数池 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2个同样的计数池。 每个计数池分为9个大方格。 酵母菌的计数 (2)计数的操作 稀释: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适当的稀释;若菌液不浓,可不必稀释。 摇匀:进行计数前,应先将试管摇匀,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混合均匀,以减少计数误差 加样品:在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用无菌细口滴管将稀释的酵母菌液由盖玻片边缘滴入一小滴(将计数室充满即可),让菌液沿缝隙自行渗入计数室。注意不可有气泡产生。 计数:静止5分钟后,开始计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7班性别比例如何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没有讲 1.点要清楚 2.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 3.横坐标、纵坐标要有箭头、有名称 * * 增加一句:要考虑气候适宜; 18 * 学生没能理解增长倍数不变对曲线的曲度影响。 * 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没有理解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 * 可借此两例说明:K值是可以变化的。 17 * * 1、学生不熟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已经没有过渡繁殖、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等概念,要适当复习; 2、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可顺便复习生存斗争的类型: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和与无机自然环境的斗争。 种群密度 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直接决定 性别比例 间接影响 预测 年龄组成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最基本特征 复习回顾: 凤眼莲(水葫芦) 问题探讨 大肠杆菌 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增殖一次。 时 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生后代的数量。 2.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请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绘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时间(min)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 细菌数量(个) 20 40 60 80 100 180 0 160 时 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根据表格画曲线的方法: 描点法 3.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