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诊断学 许文学 教授 2014-03-04 绪论 一、主要内容(掌握) 二、基本原理(掌握) 三、基本原则(掌握) 四、发展简史(自学了解) 五、学习方法(掌握) 诊 断 中医诊断过程 诊断——对病人询问检查,掌握病情资料,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对病人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 法 辨 证 诊 病 病 案 (一)诊 法 望 诊 通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四肢、皮肤毛发、五官九窍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 诊 从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及病人体内发出的异常气味来辨别病情。 问 诊 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自觉症状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疗情况等。 切 诊 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触按身体有关部位,掌握病体的变化情况。 症状 体征 几个概念 症状 体征:阳性体征、阴性体征 症、候 证 病 辨证 论治 症状:病人主观不适或不正常感觉。 体征:医者或病人通过感官觉察到的客观 异常表现。分为: 阳性体征 阴性体征 病:即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每一种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 及发生、发展规律,一种病往往有一 列的证所组成。 病 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条件下,机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 证: 症状、体征 具体 感性 分析综合 飞 病因、病位、病性 邪正力量对比 跃 综合性的高度概括 抽象 理性 证 举例:感冒:风寒证、风热证等 温病:卫、气、营、血等 可见,病是对证的进一步概括和升华。 认识层次: 症状 体证 证 病 辨证 简而言之,就是辨识、确定证。 是把四诊所得有关疾病的各种资料,运用 中医的基本理论,加以分析、综合、推理 、判断,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是对疾病 感性认识的飞跃。 (二)诊 病辨病 诊病:即诊断疾病,是判断病种,给予恰当病名的诊断。 病名: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癖、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白喉、园翳内障等。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三)辨 证 证,即证候,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病理概括,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也是疾病的本质。 (四)病 案 病案,又称病历、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要求详细而如实地记录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 因发知受 司外揣内 《灵枢·论疾诊尺》:”从外知内” 见微知著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 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 因发知受(审证求因) 发,指疾病的反应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 诊法合参 病证结合 动静结合 (一)整体审察 从整体、联系的角度认识、诊察病证的原则,称为“审察内外”。 (二)诊法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切四诊并重,诸法相参,方能见病知源。 (三)病证结合 病证结合,系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治疗疾病,既要对疾病作出确切的诊断,又要辨明疾病所表现的证候,才能进行整体论治。 (四)动静结合 病证既具有一定阶段相对稳定的一面,又不断发展变化。 需要动态把握疾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守方、调方、变方)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扁鹊传》:“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在”。 《黄帝内经》: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内外;辨证学;病证结合。 《难经》:望闻问切,尤重独取寸口。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首次确立辨证施治理论。 西晋·王叔和《脉经》 是现存最早的脉诊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论述病因病机与证候诊断的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