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瓷自江南来――馆藏原始瓷器撷英
瓷自江南来――馆藏原始瓷器撷英
原始瓷,或称原始青瓷,特指先秦时期以瓷土作胎,外表施釉,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左右的器物。它与汉代以后成熟期的瓷器相比,具有造型古朴、胎质较粗、制法原始、炉温较低、釉层稀薄的特点,故称为“原始瓷”。原始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夏商之际或商代初期,并依次经历了夏商时期、西周早中期、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战国期等五个大的发展阶段,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落。原始瓷的分布可分为东南地区和北方地区两大区域系统,而江苏常州所处的太湖平原正位于东南地区,也是南方原始瓷系统的中心地区之一。
中国论文网 /7/view-7209553.htm
一、常州博物馆藏原始青瓷器略述
太湖平原以其地势平坦、水网密布而著称,然而,在一马平川的地面上,却矗立着大大小小的土墩,或如圜丘,或如馒首,高出现今地面2至10余米不等。根据考古学家近三十余年的发掘研究,已判明这些土墩绝大多数都属于商周至战国时期南方土著居民的墓葬遗迹,土墩本身有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的区别,统称为“土墩墓”。土墩墓中出土的随葬品除有少量青铜器、泥质陶器外,最大宗的即是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土墩墓在常州地区分布众多,尤以金坛、溧阳两地为最。常州博物馆馆藏的原始瓷器,基本都来自本地或周边地区的土墩墓中。以下选取本馆所藏部分原始瓷器介绍,以飨读者。
原始青瓷鼎(图一):器高9.8、口径17.9、腹径18.8、底径7.9厘米。1976年丹阳导墅乡千墩出土。侈口尖唇,束颈、扁圆腹。腹下有三个粗矮足,胎体坚致,釉色茶黄。腹部饰有四列锥刺纹,并竖向贴塑三条竖向扉棱与三足相连。扉棱顶端各饰一“S”形堆塑纹,鼎内壁有不规则螺旋线纹。锥刺纹是南方原始瓷器中较常见的一类纹饰,它是利用锥或梳一类材料,在泥胚未干时,在慢轮转动的过程中戳刺胚体留下的。从这件鼎的锥刺纹左侧普遍积泥的形态来看,可知当时制作该器时陶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工匠自右向左施力。
原始青瓷罐(图二):器高17.1、口径13.5、腹径22、底径19厘米。1976年江阴周庄乡征集。侈口,口沿外卷,短直颈,垂腹、平底。器内外普遍施茶黄色釉,底部露胎。颈部有一圈凸棱,其下为数周水波纹,器腹排印变体凤鸟纹,肩部对称装贴两个柱状蔡手,?手前端为一戴冠人面形象。此罐外形与江南地区常见鱼篓外形有几分相似,颈部的水波纹及錾手前端的戴冠人面形象,都体现了先民对真实生活的描摹,是一种朴素的艺术创作和写实性的审美情趣。
原始青瓷簋(图三):器高12、口径20.5、底径25厘米。1972年武进淹城遗址出土。侈口圆唇,束颈,浅腹圆鼓,矮圈足。内外施青黄色釉,器底露胎。肩部堆贴不等距分布的五只小鸟和一对绚纹耳,耳两旁附加“S”形堆纹,腹部用剔刺法制成细密的锥刺纹,腹面两侧各堆贴一道纵向扉棱。施釉均匀,造型规整。
原始青瓷尊(图四):器高30.7、口径23.8、腹径28.4、底径19.5厘米。1969年丹阳导墅乡千墩出土。侈口微撇,束颈,斜折肩,筒形腹,腹最大径在上腹部。平底。内外施茶黄色釉,底部露胎。器身遍拍重圈几何纹,肩部贴有一对绚纹假系。器内外普遍施茶黄色釉,底部露胎。釉层均匀,釉色青黄莹润。
原始瓷盖罐(图五):器高9.9、口径10.2、底径7.9厘米。1976年江阴周庄乡征集。侈口尖唇,束颈,折肩,腹部渐收成平底。肩部堆贴绚纹假系和“S”形贴饰一对。盖顶中央贴饰绚纹钮,钮两侧附贴一对“S”形纹饰。平底,底有粘沙。器表施青褐色釉。
二、馆藏原始青瓷器反映的工艺特征和装饰特点
常州博物馆馆藏原始青瓷器虽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春秋至战国时期,但具有一定代表性,特别是从其工艺特征和装饰特点方面可以窥见这一时期原始青瓷器的整体发展水平。
此时期原始青瓷器制作时已普遍使用手制轮修拉坯成型,特别是小件的碗、盘之类一次性拉坯成型,胎体厚薄均匀,器体内壁均见密集的螺旋线(图六),古人认为这样形成的旋线具有天然的美感,碗钵内倒入水后形成仿佛自然水体漩涡的图案,故并不刻意将其抹平;对于镡、尊一类大型器物制作时难以一次拉坯成型,则采用分段制作后逐次衔接的办法,在很多大型器的肩部、颈部,均可见一圈密集的指窝按捺痕迹,这正是分段衔接时工匠逐步抹平接缝的证据。器表的纹饰组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成组的纹饰,如席纹、小方格纹、云雷纹、梯格纹、重圈纹、菱形填线纹等,均使用特制的印模拍印而成,在很多器物器身上可以看出拍印图案相互重叠的现象;另一种是线性的纹饰,如水波纹、荆刺纹、弦纹等,是在陶车快速转动时用锐器刺拉而成,线条流畅匀称。
器身外侧的贴饰如条形扉棱、乳突、绚纹系、?手、铺首衔环等均为另行制作好后贴附在器表。在贴附件的边缘,工匠们还常常别出心裁地采用小泥条盘制出“S”形饰件堆贴其上,既起到了遮挡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