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医-那些人,那些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中医-那些人,那些事

百年中医:那些人,那些事   进步青年学中医,心中有疑惑 中国论文网 /4/view-7245324.htm   诗人朱湘1922年尚在清华大学读书,当时19岁的他,已名列“清华四子”之一,是清华校园里有名的才子。名声在外,就有很多热爱文学的青年给他写信。中医师高思潜便是其中之一。   高思潜是当时典型的进步青年形象――爱国,爱好诗歌,不过因为家境贫寒,十四岁就要外出糊口,他只有放弃文学上的爱好,专心学医,行医。但对他来说,行医并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他还有更高的追求――对中医药学进行更深的研究。他在给朱湘的信中说,“无论何人,若对于他的职业毫无兴趣,那他的行为便同机械的作用一般。”   学中医,高思潜有两个办法。其一是“通小学”――“小学”即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有了这些根基,才能明了古代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越人(扁鹊)、仲景(张仲景)所著医书的内涵。其二就是“通西学”,“以窥解剖生理之奥秘”。高思潜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中医经典,同时以西方医学的知识来观照中医,这样才能对中医学习做到不盲从。   在那样的年代,作为一个受到西方文明影响的进步青年,高思潜对于当时的中医状况是很不满的。他在信中向朱湘倾诉说,“阴阳五行之说,当然是谬妄虚诬的”,但社会上的多数人还是要维护阴阳五行之说。整个中医界,“完全是泥古的,抱残守缺,不肯创新。而乡下的中医师呢,则是不学无术,忽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叶天士不知是什么人,《温病经纬》不知是什么书,动手就是柴胡、桂枝,再进便附子、肉桂。”就这样,他们既谈不上继承,更谈不上创新,医术水平十分低下。   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中,高思潜十分无奈,他只好一面研究中医经典,给中医期刊《三三学报》撰稿,一面写诗解忧。   后来,他和朱湘的往来书信刊登在了《三三学报》上。这成为了研究中医难得的第一手材料――从高思潜的信中可以读出当时的中医状况、中医治学方法和中医师的修养,而朱湘的回信,则表明了知识分子对于中医的普遍态度。   朱湘说,他从小就听过很多中医的故事,这些故事半真半假,所以“我国医术的不可测已可斑见”。   不可测,就是灵异了。作为一个基本不懂医学的知识分子,朱湘的结论是,“这种灵异的发展如能再用科学的方法去整理一番,则裨益后世,这是我敢断言的。”所以,他希望高思潜能潜心研究中医治疗疾病的奥妙,把中国医学“整理得清清楚楚”。   名中医,大多是自学成才的   中医的传承,很大部分就是靠了这些高思潜尤为看重的中医经典。近代的很多名中医,和高思潜一样,并非出身中医世家。他们偶然对中医发生兴趣,想要学习中医,就开始翻阅古医典籍,然后自学成才。   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的萧龙友,就是其中之一。他童年时,由于其母长年有病,便留心于医药,经常翻阅古医典籍,每有心得即作笔记,日久后竟“积稿盈尺”。同时,他也会去药店求教医药常识。随着他的古文水平越来越高,中医理论知识也就不断丰富。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销售一空。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就挺身而出,年仅22岁的他,同当地医生陈蕴生一起沿街巡治,用中草药救治病患,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经此一事,萧龙友声名鹊起。   不过,对萧龙友而言,行医只是“副职”。他是传统的读书人,考科举、做官才是正经事。1914年,他奉调入京,在财政、农商两部任职,做官之余行医治病,传说诊治过不少有名的病人。   1916年袁世凯病危,萧龙友入总统府为其诊断。萧龙友切脉后,断定袁的病为尿毒症,提笔开了处方,必须服药静养。但那时内外交困的袁世凯如何能静得下来,便很快死去。   1924年,带病北上的孙中山病情日趋严重,难以饮咽,便请萧龙友诊治。他认为病根在肝,已呈现病入膏肓之态,非药可及。孙中山病逝后经过病理检查,果然死于肝癌。这说明萧龙友诊断无误,一时社会为之轰动。   医生当得太好,就不想做官了。萧龙友觉得,数十年宦海浮沉,倒不如行医于国有益。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后,他就毅然弃官行医,以北京西城兵马司胡同的宅院为诊病之所,正式挂牌开业。这也印证了那句俗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专职行医的萧龙友,医名日隆,成了一代名医。1936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书中“中西名医”篇记云:“萧龙友:为北平名医,惟年届古稀,精力就衰,摒去外缘,不再诊病。但亲友中有疑难大症请求者,间或出诊。”   萧龙友行医,出诊的价格是西城八元,东、南、北城路远加倍。车前面坐两个人,一是司机,一是管事。看完病把礼金交给管事。如果请去看完一个病人,顺便再给家中其他人诊脉,开个方子,便再加二元。他的方子以草药为主,药剂很大,价钱不贵,不大开贵重药,也不指定药店去买。   萧龙友的行医佚事,北平街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