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假新闻的成因及社会危害性
假新闻的成因及社会危害性
摘要 不断爆出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打击、铲除假新闻滋生的土壤非常必要。对虚假新闻应下大力气予以治理,使其销声匿迹,才能确保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才能确保舆论的天空风和日丽,社会稳定,人民幸福。
中国论文网 /8/view-7253764.htm
关键词 假新闻;增长趋势;产生原因;危害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41-02
随着传播媒介的进步,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新闻产生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新闻。但是,不断爆出的假新闻却令人们困顿,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打击、铲除假新闻滋生的土壤非常必要。本人经过认真调研,结合从事的本职工作,就假新闻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应采取措施,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打击假新闻有所裨益。
1 假新闻的产生呈急剧增长趋势
随着新闻载体和新闻传播途径的发展,新闻传播数量及速度突飞猛进,特别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的普及,更是为新闻的传播带来质的变化。但是,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也随之急剧上升,几乎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以下列新闻为例。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曾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图中大妈一脸痛苦,外国小伙一脸无辜。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最终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付其1800元“医药费”,女子才作罢离开。
该新闻虽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但并不真实。
真实情况为:一名四五十岁的中年女子经过人行道时,被一外籍男子驾驶摩托车撞倒。老外不但不道歉还用不流利的中文骂人,两人发生争执,中年女子打110报警。在现场倒地女子身体不适,民警立即拨打120将其送往附近医院。经检查,该女子伤情轻微。在警方调解下,老外付给该女子1800元钱,并因无证驾驶受到处罚。
这则假新闻和事实真相大相径庭。虚假新闻的出现和恶性发展,不仅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恶劣影响,而且对社会危害严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闻造假手段、形式更加高明,也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给严格治理带来更大的困难。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什么会有虚假新闻的出现呢?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2 假新闻产生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应具备一定条件。虚假新闻的出现既有主、客观因素,又有个人、社会原因。
2.1 客观和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急剧,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问题、新矛盾、新热点的不断涌现,成为新闻产生的富矿,同时也为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深厚土壤。
1)部门利益作祟,诱惑虚假新闻产生
山西矿难曾经是假新闻的热点,矿难发生后企业、个人为了自身利益没有如实向上汇报,置矿工生命于不顾,妄图蒙混过关,为了掩饰真相,又不惜向记者奉上不菲的金钱作为“封口费”,才促使了虚假新闻的产生。
2)行业激烈竞争,逼迫虚假新闻出现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警方跨省带走。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其因多次受贿在《新快报》发表了10余篇有关中联重科利益输送、涉嫌造假的批评性报道,严重损害了中联重科的声誉。陈利欲熏心,违背职业道德但事后其报社为陈“义正词严“的辩护、气势汹汹的向警方要人令人惊讶。说报社是为了保护员工不如说它是在保护自己,因为只有报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才能吸引大众眼球赢得订户获得生存。
3)大众猎奇心态,渴盼虚假新闻出炉
仇富、仇官、仇名人的心态让人们在谈起富人、官员、名人时都好无厘头的义愤填膺,特别是这些人出了“大事”后,更是使人们恨不得致其于死地。《李某涉嫌强奸案》正是因此成了头条,如果他不是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这就是一起普通案件,没有多少媒体会觉得它有价值。事后该案相关律师受到处理,印证了报道的失实。正是因为一味迎合大众心理,才出现实时报道掌控失灵的结果。
4)严厉打击不力,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甄别难,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新闻,社会需要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但是真假难分;取证难,网络相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很大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发表假新闻时大都用的是网名,给公安部门依法取证带来困难;打击难,由于对非法条例者未制定有力制裁方法公安部门无法可依,所以对虚假新闻制造者不能给以严厉打击。
2.2 主观和个人因素
人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关键因素,业务素质差、职业道德低、追求名利的思想都是它的原因。
1)业务素质差,假新闻无意而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