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羌族二声部民歌的分类及其旋律特征
简析羌族二声部民歌的分类及其旋律特征
摘要:羌族二声部民歌是流传于四川阿坝羌族地区的民间歌曲艺术,它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园地中盛开的一朵璀璨的艺术之花。本文通过对羌族二声部民歌进行分类简介,并同时进行旋律特征的分析,从而对其二声部民歌的体裁及歌类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论文网 /7/view-7251568.htm
关键词:羌族 二声部民歌 分类 旋律特征
一、引言
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悠久历史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卜辞里就有所记载,《诗经“昔有成汤,自彼氐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人民和其它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现今羌族聚居地大部分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岷江上游地区。区内山川秀丽、森林茂密、峰峦叠障、气势雄伟。羌族信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习尚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人口共有10余万人,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羌语称羌族为“尔玛”或“日麦”。羌族二声部民歌是羌族民间音乐宝库里20世纪80年代才发掘出来的艺术珍品,是其民族文化延续的结晶。鉴此,本文拟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二、主论
羌族民间音乐的分布由于历史上各部族所赖以生存的地理位置和劳动环境的不同,而长期构建起来的风土方言、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及审美爱好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南北两大风格色彩区。这两个区域以位于岷江上游的叠溪海子为界而作划分。羌族二声部民歌则是流传于叠溪海子以北的羌族北部方言区,主要分布在松潘县小姓乡和镇坪沟及黑水县知木林一带的部分羌寨中,它是羌族民间音乐宝库里20世纪80年代才发掘出来的艺术珍品。现存此类歌曲的体裁一般可分为“山歌”“风俗歌”“酒歌”“劳动歌”“舞歌”等五大类。
(一)山歌:羌语称“喔都惹木”,“喔都”意为山野,“惹木”意为歌曲。“喔都惹木”是茂县羌语对山歌类民歌的称谓,汶川和理县羌语方言称“八耶”。虽同为山歌,但“八耶”是单声部歌曲,而“喔都惹木”才是二声部歌曲,它是一种节奏较自由,旋律多曲折抒情的一类民间歌曲。此类歌曲由于演唱形式和表演场合的不同又可分成以下3个歌类。
1.“古纳”:又称“哈依哈纳”。一般在野外或步行时演唱,是在北部方言区广为流传的一种多声部歌曲。曲式的基本结构为乐段体,旋律气息悠长,音调简约,节奏平稳舒缓,多为五声徵调式。全曲大多由2或3段歌词组成,有时仅唱其中的一段。歌词内容大多为对自然景物的歌唱和自我心境的抒发,一句为7个音节。演唱时常以男女组合的二部形式出现,有时也有男声或女声使用单一音色方式演唱。
《集成》中的第1168首松潘县民歌《黄色花儿开得多美》即是一例。此曲从歌名我们即可想见这是一首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古纳”。由A、B两个部分组成,是用平叙变唱手法构成的具有二部结构特征的变唱曲。
这首歌的调式为D徵调,音阶呈徵、宫、商、角四音列结构。B部a2+a1是A部a+a1的变头同尾形式。其中A部变唱Ⅰ第3小节与B部变唱Ⅴ第3小节在原主题第3小节4/4拍的基础上,分别在第第1拍与第4拍上嵌入两个四分音符“DO”与“SOL”,进行了局部扩充而变为6/4拍子。B部变唱Ⅴ第2、第3小节上下声部对A部变唱Ⅰ第2、第3小节上下声部进行换位。A部变唱Ⅱ与变唱Ⅲ在保持主题旋律骨架音不变的条件下,细部中施以如旋律加花、节奏紧缩或扩充,同音重复等手法进行变唱,以求得统一中的对比和对比之中的统一。二声部属支声式织体,上下声部节拍节奏协调平稳,音调舒缓恬淡。音程以3、4、5度关系结合较多。终止式音程为3、2、1度,即从3度行进至2度再至同度结束,全曲上下声部间音程均未超过6度,使之更具有粘合力。
2.“尕罗”:此类歌曲演唱场合比较广泛,曲式结构及旋法音调与上述“古纳”相似。旋律和节奏在两个声部间交替穿插,形成对比式复调织体。颤音的演唱使用较多,演唱难度大。歌词无实义,习用虚词,演唱时注重不同声部间的铆合和情意表达。
《集成》中的第1169首松潘县民歌《尕罗》即是一例。该曲全长20小节,乐段体结构。上下乐句各分两个乐逗。上句4小节加6小节,下句6小节加4小节,构成倒装句式。上句为f调,下句结束在b E徵调上,这种前后呈向下大二度关系转换的调式,因其交替效果显著,色彩对比明晰。故称之为色彩性调式交替。这种调式交替形式在羌族二声部民歌中甚为常见。在复调织体上,两个声部呈自由模仿式结合关系。
3.“勒吾”:称作“娄”。通常是妇女们相伴行路时演唱,人数约3至8人,多用女声重唱形式来演唱。演唱时歌词无具体内容含义。歌曲结构为乐段体。旋律淡远清高,自由悠缓,听起来别有韵味。
《集成》中的第1174首松潘县民歌《勒吾》即是一例。此例子全曲共8小节,上下句呈平行结
文档评论(0)